第五章:配伍显神通,草木结良伴
春风拂过呼伦贝尔草原的那年,阿古拉的蒙古包外,多了几丛新栽的“风可汗”。这些都是他去年从沙岗子采回种子,细心培育出来的。其其格老阿妈说:“草跟人一样,你待它用心,它就长得有精神,药效也足。”
可新的考验,悄然而至。
部落里有个叫娜仁的姑娘,春天赶着羊群去较远的草场,被一场“倒春寒”冻着了。她不光恶寒无汗、咳嗽喘促,还痰中带点血丝,小脸憋得通红。阿古拉采了“风可汗”,按老法子煮了药汤给她喝,娜仁喝了出汗不少,咳喘却没减轻多少,痰里的血丝反而多了。
“这是咋了?”阿古拉急得去找其其格,“以前用着都好,咋到娜仁这儿就不管用了?”其其格摸了摸娜仁的脉,又看了看她的痰,眉头微蹙:“这姑娘是‘寒邪裹着热’,像烧红的烙铁裹着冰,单用‘风可汗’,只能化掉外面的冰,里面的热邪反而更凶。”
她领着阿古拉去草原深处,采了些“桑根皮”——那是一种树皮粗糙、叶子宽大的树,其其格说它“性凉,能清肺热”。回到蒙古包,其其格把桑根皮和“风可汗”一起煮,药汤煮出来,带着点淡淡的苦味。娜仁喝了两剂,不仅汗出得匀,咳喘减轻了,痰里的血丝也没了。
“你看,”其其格对阿古拉说,“‘风可汗’是勇猛的骑兵,桑根皮是持盾的步兵,一个冲锋破寒,一个防守清热,搭配着才稳妥。”阿古拉把这事记在心里,用炭笔在羊皮上画了“风可汗”和桑根皮的样子,旁边写着:“寒包热,配桑根。”
没过多久,部落的老萨满受了风寒,咳喘得厉害,却身子虚,喝了“风可汗”汤,汗出得太多,差点虚脱。其其格又教阿古拉:“老萨满体虚,得加‘甘草根’。那草根甜滋滋的,能补力气,还能拉住‘风可汗’的性子,不让它发汗太猛。”
阿古拉在药汤里加了甘草根,老萨满喝了,汗出得温和,咳喘好了,精神也足了。阿古拉又在羊皮上添了一笔:“体虚者,加甘草。”
渐渐地,阿古拉摸索出了“风可汗”的配伍门道:配生姜,发汗更快,适合风寒初起;配杏仁(草原野杏的核),咳喘立止,适合痰多加重;配红枣,能补气血,适合老人孩子;甚至有个牧民腿肿,阿古拉在药汤里加了点“生姜皮”,牧民尿量增多,肿竟消了。
他把这些配伍都画在羊皮上,挂在蒙古包的毡壁上,像一幅“草原药谱”。路过的牧民看见了,都来请教,阿古拉从不藏私,耐心地教他们辨认草药,讲解用法。
第六章:远客闻其名,风雪传仁心
阿古拉用“风可汗”治病的名声,像草原上的炊烟,飘向了更远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