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回 慧眼识菊 断面辨真章
石翁识芎,不看大小看断面。他的拇指指甲盖总带着紫泥,掐开芎根时,力道拿捏得极准——既断得彻底,又不碎渣,断面平得像被刀削过。“你看这‘三辨’,”他捏着芎根给溪娃讲,“一辨形:菊心要圆,蕊要实,瓣要匀,像咱都江堰的菊展上的‘金绣球’;二辨色:褐皮要深,肉要白中透黄,油点要密如星;三辨气:掐断时,辛香要冲得人鼻子痒,揉碎了,香里带点回甘,像掺了蜜的老酒。”
邻村的药贩王二,总拿平原的川芎冒充“菊心芎”。石翁教溪娃认假:“假芎根胖,断面像乱麻;真芎根瘦,断面如菊华。假芎香淡,掐了发腥;真芎香浓,揉了带甘。”有回镇上的药铺收芎,王二的货被石翁一眼识破,“你这芎没沾紫岩的气,没喝过滤的水,断面连个花瓣影都没有,骗不了内行人。”
石翁的“菊心芎”在县里出了名,药铺掌柜的张大夫,每次都亲自来挑。“去年李秀才患偏头痛,用这菊心芎配白芷,三剂就好,”张大夫边挑边说,“他说喝药时,总觉得一股香气往头顶钻,像有朵菊花开了。”溪娃听了,忽然觉得这芎的断面,不仅是样子像菊,连药效都带着菊花的清劲——能钻透瘀滞,开到头窍。
有年山洪冲了芎田,石翁在淤泥里捡回几株残芎。根虽断了半截,断面的菊花纹却更清晰,油点被泥水浸得发亮。“你看,”石翁擦着根上的泥,“真东西,遭了难也藏不住好品相。”他把这些残芎送给患风湿的老樵夫,配着独活煮水,樵夫说:“喝了浑身暖,像有热流顺着骨头缝走,比以前用的芎劲足十倍。”
第三回 菊心入典 本草记其形
北宋嘉佑年间,朝廷编修《本草图经》,派画工入蜀绘图。画工在都江堰见到石翁的菊心芎,惊得连说“从未见芎断面如此”,当场铺纸研磨,把那“根坚瘦,黄黑色,断之如菊”的模样画了下来,旁边注:“蜀地都江堰所产为最,断面菊纹者,药效尤良。”
画工问石翁的祖辈:“此芎为何独出菊形?”老药农指着岷江水、紫岩、凉棚:“水滤则纤维顺,岩养则根骨坚,阴生则纹路显,三者少一,菊形不成。”画工把这话记在图注里,后来成了《本草图经》“芎藭”条的核心描述。
石翁家的《种芎要诀》里,抄着这段经文,旁边是祖辈画的菊心断面图,与画工的图几乎一模一样。“老祖宗早把这芎的性子摸透了,”石翁对溪娃说,“他们没见过显微镜,却比谁都懂,断面的菊形,就是这芎的‘身份证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