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菊心芎语》
下卷
第五回 仪器验菊 古今证同工
民国二十三年,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的实验室里,第一次迎来了都江堰的“菊花心”川芎。检测员用显微镜观察断面,那些菊花状纹路里,密密麻麻的油室清晰可见,像装满辛香的小囊;用乙醚提取后,试管里析出的白色结晶,经光谱分析,正是“阿魏酸”——这种让川芎具备活血功效的关键成分,含量竟远超其他产地的川芎。
负责检测的李教授,捧着《本草图经》复印件反复比对:“‘根坚瘦,黄黑色,断之其纹如菊’,古人仅凭肉眼就锁定了最优品,而我们用仪器证明,这菊花纹里藏着更高的阿魏酸!”他带着报告找到溪娃的儿子江守真,守真正在田里用竹筛分拣川芎,断面的菊花纹在阳光下泛着油光。“李教授,您看这朵‘菊’开得周正,”守真递过一块川芎,“俺爷爷说,这样的芎,辛香够劲,治病才灵。”
李教授将不同断面的川芎分类检测:菊花纹完整的,阿魏酸含量0.31%;纹路散乱的,仅0.09%;无纹的,不足0.05%。“这就解释了为啥老药农认‘菊心’,”他在报告里写道,“纹路越清晰,油室越密集,阿魏酸含量越高,药效越显着。《本草图经》的记载,是千百年实践筛选出的‘品质密码’。”
守真把检测报告贴在芎田的竹牌上,旁边抄着《本草图经》的原文。药农们看了,更信老法子:“原来咱看断面辨芎,和仪器测的一个理!”从此,都江堰的“菊花心”川芎,不仅凭传统品相立足,更有了科学数据的“身份证”。
第六回 市利乱真 双法辨菊心
上世纪八十年代,“菊花心”川芎名声大噪,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品。有的用平原川芎染色,有的用硫磺熏制,乍看断面发黄,细看却纹路杂乱,油点稀得像星。
守真的儿子江映川,成了都江堰川芎协会的会长。他带着药农们用“双法辨真”:传统法——看断面(菊纹是否周正)、闻气味(辛香是否透骨)、尝滋味(辛中是否带甘);现代法——用便携式检测仪测阿魏酸含量,低于0.1%的直接剔除。
有个外地商贩运来生硫磺熏过的川芎,断面黄得发亮,却没一丝菊花纹。映川取来真芎对比:“真芎的黄是紫岩水养的‘润黄’,您这是硫磺烧的‘焦黄’;真芎的油点会渗,您这的油点是僵的。”他当场测阿魏酸,果然只有0.03%,商贩红着脸认罚。
为保护“菊花心”品牌,映川推动制定《都江堰川芎品质标准》,把“油浸色菊花状”断面和阿魏酸含量≥0.2%写入条款。“老祖宗靠眼鼻,咱靠眼鼻加仪器,”他在培训会上说,“守住这朵‘菊’,就是守住川芎的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