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简芎踪》下卷(2 / 2)

《新修本草》修成后,专门记载:“芎藭,蜀地者佳,辛温,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,配蜀椒、厚朴,治寒痹、腹胀,出《六十病方》。”这是川芎首次被官修药典明确记载“蜀地为佳”,而其依据,正是天回镇出土的汉代医简与蜀地千年的实践。

药翁的“蜀芎堂”,常有文人墨客来访。杜甫寓居成都时,曾为药翁题诗:“蜀芎生锦里,辛香透竹帘。疗疾兼济世,汉简有遗篇。”诗中不仅赞川芎之效,更点出其与汉代医简的渊源,让“蜀芎”之名,随诗流传天下。

第八回 宋明传承 道地立规

宋代的郫县,川芎已成为贡品。官府在天回镇设“芎务官”,专门监管川芎的种植与采收,而监管的标准,依旧沿用《六十病方》中暗含的“道地”理念。

有个外地药商,想把浙江的芎籽引入蜀地,谎称“产量更高”。王药翁的后人王守真,取蜀芎与浙芎对比:“蜀芎种在红土,得火行之气,故辛温;浙芎长在黑土,得水行之气,故辛凉。若换种,就失了‘治寒痹’的本功。”他还带着芎务官看汉代医简:“简中所载,皆蜀地药材,可见道地之重要,自古已然。”

明代的李时珍,编撰《本草纲目》时,特地查阅了天回镇出土的《六十病方》残卷。他在“川芎”条下写道:“汉简《六十病方》载其配蜀椒,治寒痹,可见蜀人用芎,早有渊源。其道地性,非仅土壤气候,更在历代实践之积累。”他还记录了蜀地民间“川芎炖鸡”“川芎酿酒”等食疗方,说“这些法子,虽未入简,却与简中理念相合,皆为‘辛温通阳’之意”。

守真的孙子王耕读,是个秀才,他把《六十病方》中关于川芎的记载,与历代医家的论述汇编成册,取名《芎典》。书中写道:“从汉简到唐诗,从药圃到典章,蜀芎的故事,是蜀地医药从实践到理论,从民间到官方的见证。”

第九回 简牍重光 芎脉永续

1983年,天回镇的泥土再次震惊世界——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老官山汉墓,其中930支医简,正是失传已久的《六十病方》完整版。当考古人员清理到第157号简时,“芎”字赫然出现,其后“配蜀椒,治寒痹”的文字,与王药翁药铺匾额上的刻字如出一辙。

这批医简的出土,印证了川芎在汉代蜀地的广泛应用。简中“蜀椒”出现18次,虽未直接详述川芎的种植,但对川产药材的高频提及,间接证明了当时对川芎等蜀药的重视。考古专家说:“这些竹简,是蜀地医药的‘基因密码’,它告诉我们,‘道地药材’的认知,早在两千年前就已形成。”

最新小说: 副本求生: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,他又争又抢 盾勇: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,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: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,无敌登场 复活后,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