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汉简芎踪》
下卷
第六回 薪火传方 乱世济民
汉末的蜀地,兵戈四起,疫病横行。王季的孙子王牧,背着祖传的《种芎记》和一篓川芎籽,在乱军之中辗转。他记得祖父的话:“蜀地的药,要救蜀地的人。”
在绵竹的临时医帐里,他遇见了张仲景的弟子卫汛。卫汛正在整理从南阳带来的医书,见王牧用川芎配蜀椒治风寒痹痛,叹道:“此与《伤寒论》‘麻黄汤’之意相合,皆为散寒通阳,只是你用蜀地之药,更合此地水土。”王牧取出随身携带的《六十病方》残简,卫汛见“芎配蜀椒”的记载,当即抄录在《金匮玉函要略》的附页:“蜀地芎藭,辛温通脉,配蜀椒,治寒痹如神,此民间实践,可补典籍之缺。”
有次军营暴发“寒疟”,士兵们恶寒发热,骨节疼痛。王牧用川芎三钱、蜀椒二钱、柴胡五钱,煮成“芎椒柴胡汤”,让士兵们趁热喝下。三日后,大半士兵痊愈。卫汛问其故,王牧指着医简:“简中言‘芎能行气,椒能散寒’,加柴胡引药入少阳,正合疟病之病机。”卫汛赞道:“民间智慧,藏于简牍,流于实践,真乃医道之根。”
战乱中,许多医书散佚,王牧却把《六十病方》的残简缝在衣襟里。他说:“这不是竹简,是蜀地药材的魂,丢了它,就丢了咱蜀人用药的根。”后来,这批残简随他辗转至成都,被保存在青羊宫的藏经楼,成为后世研究汉代蜀地医药的重要依据。
第七回 唐时扬名 蜀芎入典
唐代的成都,已是“药市天下闻”。王牧的后人王药翁,在锦江边开了家“蜀芎堂”,药铺的匾额上,刻着《六十病方》中“芎配蜀椒”的原文。
药翁不仅种芎,更精于配伍。他治妇人产后瘀痛,用川芎配当归、桃仁,说“此乃‘血中气药’,能行能补”;治风湿痹痛,用川芎配羌活、独活,说“借风药之力,引芎达四肢”。有个西域的胡商,患头痛多年,遍求名医无效,药翁以川芎配天麻,三剂而愈。胡商惊叹:“蜀地有此神药,当载于《唐本草》!”
当时朝廷正在修订《新修本草》,编修官苏敬听闻蜀芎奇效,特地入蜀考察。他在王药翁的药圃里,见川芎与蜀椒、厚朴间作种植,问其故。药翁答:“三者皆蜀地所产,气味相投,同生则药性更纯。《六十病方》早有记载,此乃‘道地共生’之理。”苏敬取蜀芎与外地芎对比,见蜀芎根圆、油足、辛香烈,叹道:“真芎出蜀,信然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