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瑾叔的诗句传开后,蜀芎名声更盛。朝廷将蜀芎列为“贡品”,规定“每岁青城、剑门所产川芎,选穹窿纹密、油点多者,解送太医院”。成都府因此设“芎行”,专司蜀芎收购、评级,立下“三验”标准:验形(穹窿纹深者为上)、验气(辛香透三尺者为上)、验性(煮水沉底者为上),不达标的只能按“杂芎”低价售卖。
有年江南药商为图利,将浙芎混在蜀芎中贩卖,被“芎行”掌柜识破。他取来两盆清水,将芎根投入:蜀芎沉底,浙芎半浮;又取火点燃,蜀芎燃时噼啪作响(油点丰),浙芎则火势微弱。“真芎假芎,一验便知。”掌柜的当众揭穿,从此再无人敢造假。蜀地药农更添自豪,采收时必焚香祭山:“谢天地赐真芎,护我蜀地声名。”
太医院用蜀芎配伍成“芎芷散”,治宫廷贵胄的偏头痛,屡试不爽。有位贵妃产后头痛欲裂,御医以蜀芎配当归、白芍,三剂而愈,叹道:“蜀地真芎,其‘上交’之力,非他处可及。”消息传回蜀地,秦老汉将太医院的方子抄在竹牌上,挂在药圃:“咱蜀芎,进了宫也不失本色。”
民间更将蜀芎用到极致:走镖的武师带芎根防瘴气,说书的先生含芎叶润喉醒神,甚至戏班的旦角,也用芎根煎水画眉——“蜀芎水画眉,眉峰如穹窿,有神。”这点点滴滴,都让“真芎须向蜀中捎”的信念,深植蜀人心中,成了地域文化的一部分。
第七回 护芎设乡约 真味传百代
随着蜀芎价高,采挖渐滥。有外地药农为多获利,未等霜降便开挖,连一年生的幼苗都不放过,青城丹岩的植被遭了破坏。秦老汉的孙子秦守义见了,急得召集各村药农议事:“再这么挖,不出十年,真芎就绝了!”
众人定下“芎乡三约”:一、采收必待霜降后,叶片发黄(“此时气足”);二、挖大留小,每丛至少留三株幼苗(“保来年生机”);三、轮作休耕,种过川芎的地,必种三年玉米或豆类(“养地力”)。还选了“芎头人”,每年巡查,违者罚没收成,用于补种芎苗。
有个外乡药贩偷偷在禁挖区采芎,被秦守义逮住。按乡约,要没收他的竹篓,他却耍赖:“不就几株草?”秦守义取来蜀芎与他带来的外地芎根,放在丹岩上暴晒:“您看——蜀芎晒三日,香不减;您这芎,半日就淡了。为啥?它没扎在咱蜀地的土里,没喝够咱蜀地的雾!”药贩红了脸,从此再不敢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