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芎真味》下卷(1 / 2)

《蜀芎真味》

下卷

第五回 赵瑾叔入蜀寻真 芎香引诗兴

清代康熙年间,浙江文人赵瑾叔宦游入蜀。他自幼研读医书,早闻川芎“蜀地为上”,却总疑“草木南北皆生,何独蜀地称真?”行至成都府,见街肆药铺皆悬“蜀地真芎”牌匾,柜中川芎块根圆鼓如拳,断面穹窿起伏,辛香透纸而出,与家中所见的“浙芎”判若云泥,便决意往青城丹岩一探究竟。

雇了当地药农做向导,沿锦江上行三日,至青城山麓。恰逢霜降后采收时节,丹岩间药农们正挥锄挖芎,竹篓里的川芎堆如小山,根块上的穹窿纹在阳光下泛着油光。赵瑾叔蹲下身,取一块凑近细看:“这纹路如峰峦叠嶂,果如‘穹窿’二字。”向导笑道:“先生再闻——”他刚将川芎凑近鼻尖,一股辛香便直冲脑门,带着丹岩的暖意、雾霭的润气,竟让连日旅途劳顿的头痛瞬间消散。

“为何蜀芎独有此态?”赵瑾叔问正在晾晒川芎的秦老汉(秦三郎后人)。秦老汉指着丹岩:“您看这石头,渗的水带甘辛;这土,掺着铁矿砂;这雾,缠到巳时才散。三样凑齐,芎根才长得圆、纹才起穹、香才透骨。”他取来外地引种的芎根对比:“您瞧这浙芎,土软雾薄,根长得扁,纹像平路,香也淡,哪有‘上交’的劲?”

在秦家药圃住了半月,赵瑾叔亲眼见采芎的讲究:用弧形芎锄沿根周轻挖,避免伤及须根(“须根藏气,断则泄”);晒芎必选朝南岩面(“借石气收燥”);窖藏要铺花椒叶(“同属火性,相护其香”)。秦老汉还教他辨芎之法:“真芎握之沉手,假芎则轻;真芎刮皮油点如星,假芎则稀;真芎煮水,浮沫凝而不散,假芎则浮而即化。”

一日雨后,赵瑾叔随秦老汉上山,见芎田边的石缝里,一株川芎的根须竟穿透岩石,与另一侧的丹参根缠在一起。“这叫‘芎参共气’,”秦老汉说,“蜀地草木相生,芎借参之润,参借芎之通,才更显道地。”赵瑾叔望着那穿岩而过的根须,忽然悟到:“‘上交’不仅指其性通头顶,更指其气贯天地、与蜀地山川相融啊!”

离蜀前夜,秦老汉以陈年蜀芎炖鸡相赠。席间,赵瑾叔举杯吟哦:“体极穹窿可上交,真芎须向蜀中捎。”秦老汉不懂诗,却连连点头:“先生说得是!咱蜀地的芎,离了这土,就没这味了。”这句诗后来写入《本草诗》,成了道地川芎最生动的注脚。

第六回 道地立标准 川药冠天下

最新小说: 副本求生: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,他又争又抢 盾勇: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,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: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,无敌登场 复活后,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