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回 岷江水患验真芎 乱世之中显风骨
元丰三年,永康军遭遇罕见洪灾,岷江水漫过堤岸,淹没了近半芎田。水退之后,许多芎苗烂根,药农们急得直落泪。阿堰却发现:靠近都江堰宝瓶口的“老芎田”,因地势稍高,排水及时,芎苗竟大多存活,挖出的根茎虽比往年小些,断面油点依旧饱满。
“这就是‘稻芎轮作’的好处!”阿堰对村民说,“水稻根须在土里留下的空隙,让洪水能及时排走,没轮作的田,土黏如泥,芎根全烂了。”他组织村民抢救存活的芎苗,补种苓子,又用草木灰撒田,杀菌固本。这年秋收,“老芎田”的川芎虽减产,品质却丝毫不减,药商们闻讯赶来,出价更高:“水灾后的芎,经历了考验,药效更足!”
次年,关中大旱,秦州芎藭减产,价格飞涨,有奸商将其他地方的川芎染色、增重,冒充永康川芎售卖。阿堰得知后,带着真川芎赶往成都府,当众煮水:真芎汤脂润黄亮,假芎汤浑浊发暗;真芎香带甘,假芎香带腥。成都知府见状,下令严查假货,并为永康川芎颁发“防伪木牌”,刻上“堰头村造”四字,凭牌收购。
“咱种芎,先得种良心。”阿堰对儿子小岷说,“《本草图经》说‘蜀川者为胜’,这‘胜’里,就有‘不欺’二字。”小岷似懂非懂,却跟着父亲,在每批川芎上挂上牌,哪怕少赚些钱,也绝不以次充好。
第八回 医典续载芎缘深 千年堰头传薪火
元佑年间,《本草衍义》编撰,作者寇宗奭特意引用《本草图经》“永康军川芎”图,补注:“亲至蜀地验之,永康川芎嚼之微甘,余芎多苦,此其别也。甘者能补,苦者多泄,故蜀川芎为胜。”进一步印证了永康川芎“脂润补养”的特性。
此时的堰头村,已形成“种芎—收芎—炮制—外销”的完整产业链,每年秋收后,岷江岸边的码头,挤满了运芎的商船,芎香顺着江水,飘向渝州、夔州、江陵……甚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,远销至高丽、日本。药农们盖起了青砖瓦房,孩子们能进学堂读书,但每日清晨,仍会跟着父辈下田,学认芎苗,学辨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