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回 州府医官辨优劣 蜀川川芎初扬名
北宋景佑年间,永康军的川芎渐渐有了名气,州府的医官张太医常来堰头村采购。这日,他带着两包川芎来到川伯家:一包是秦州产的,根茎瘦长,皮色深褐;一包是永康军的,圆实饱满,皮色褐中带紫。“川伯,你给看看,这俩有啥不一样?”张太医故意考他。
川伯已长成壮年,接过川芎,先掂了掂:“秦州芎,五根才够一斤;咱永康芎,三根就一斤,这是‘重实’。”再掐开断面:“秦州芎油点稀,像天上的星星;咱这油点密,像撒了把芝麻,这是‘脂润’。”最后闻气味:“秦州芎辛得呛人,燥;咱这辛里带甜,润。”
张太医抚须笑道:“说得好!我用这两种芎试过病:治风寒头痛,秦州芎见效快,但病人喝了总说口干;咱永康芎见效稍慢,却不燥,连喝几日也没事。”他取来医案,上面记着:用永康川芎配白芷,治好了州官夫人的偏头痛;配当归,调理好了农妇的产后瘀血,“这‘脂润’二字,就是咱蜀川芎的好处,不伤正气,能久服。”
那时的《本草图经》尚未编撰,但蜀川川芎“为胜”的名声已在医官间传开。张太医将永康川芎推荐给成都府的同僚,说:“永康军的川芎,得都江堰之利,是天造地设的良药,比关陕、江南的都可靠。”成都府的药商闻讯而来,争相收购,堰头村的川芎价一路上涨,却仍供不应求。
川伯此时已接过祖父的药锄,他在堰边田立了块木牌,写着“三不采”:未到霜降不采(怕脂润不足),未长三年不采(怕力不够),不是堰边田不采(怕形不圆)。有外地药农来学“稻芎轮作”,川伯毫无保留地教,可他们回去种出的川芎,总差着点永康军的“圆实”,川伯叹道:“没岷江水的润,没油沙土的养,学了法子也没用啊。”
第三回 江南芎入蜀地试 水土不服显差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