次日天未亮,父子俩踏着霜露上山。山路覆着腐叶,踩上去“噗嗤”作响,像饮了水的海绵。老秦边走边念叨:“猪苓属阴,得寄生于阳木之枯骸。桦木性温,枯三年则阳中藏阴;椴木性平,烂五年则阴中含阳。阴阳相济,它才肯长。” 小石头踢着路边的石子:“爹,书本上说猪苓‘甘淡平,归肾、膀胱经’,能‘利水道,渗湿浊’,为啥非得跟树缠在一块儿?”
“书本是死的,山是活的。” 老秦指着一棵半边枯槁的椴树,“你看这树,东边枝繁叶茂属阳,西边枯朽属阴,阴阳相抱,才养得出猪苓的‘渗利之性’。这叫‘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水生木’,五行相生,缺一不可。” 正说着,山风骤起,松涛如吼,老秦突然停步:“噤声!这是山在说话——前面该有货了。”
第二回 青石献苓显诚意 二气交争辨真机
转过一道山梁,果然见一片枯桦林。腐木下的黑土微微隆起,老秦蹲下身,用骨刀轻轻拨开腐叶,三枚猪苓赫然在目:大者如拳,皮色乌润;小者如枣,肌理细腻。“好东西!” 老秦眼里闪过一丝亮,却先从药箱里取出黄纸,铺在旁侧一块青岩上。
“跪下。” 老秦拽着小石头的胳膊。少年虽不情愿,还是跟着爹屈膝。老秦双手捧起最大的那枚猪苓,神情肃穆:“太皓山神,秦氏父子求药济世,今以头茬灵苓为献,愿山常青,药不绝。” 说罢,将猪苓轻放在青岩中央,又磕了三个头。
小石头偷瞄那青岩,石面上布满细密的凹痕,像是被无数手掌摩挲过,边缘还留着些许干枯的药渣。“爹,这石头真能当山神的‘祭坛’?” 老秦没理他,只拿出小铲:“挖的时候顺着菌丝走,别伤了‘母苓’。猪苓的气属‘阴中之阳’,得借土气藏,借木气生,伤了根,明年就断了种。”
正挖着,忽听林中传来咳嗽声。一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跌跌撞撞走出,面色蜡黄,嘴唇发乌,手里攥着个空药篓。“秦伯!” 年轻人是邻村的狗子,他爹是个郎中,偏不信山里的规矩,“我、我早上在黑风口挖了半篓猪苓,没献供,下山时一摸……篓子空了!人还突然肚子疼,像有冰块在里头滚。”
老秦摸了摸狗子的脉,又看了看他舌苔:“脉沉迟,苔白腻,是寒湿困脾。你挖的猪苓,怕是还带着‘山怒之气’。” 他从药篓里取出刚挖的猪苓,“猪苓本是‘利水渗湿’的良品,但需得‘顺山之气’。你强取它,它的‘阴寒之性’就反克你的脾阳,这是‘七情’里的‘相恶’——药本无害,违逆则为害。”
狗子急得哭了:“秦伯,我爹等着这药救张寡妇的命呢!她产后‘蓄水证’,小便不利,腹胀如鼓,非猪苓不可。” 老秦沉吟片刻,从药篓里分出一半猪苓:“拿去吧。但记着,去黑风口那棵老松树下,摆上三枚,磕三个头。再配上我这干姜,猪苓性寒,干姜性热,寒热相济,才不伤脾胃——这叫‘相须’,能增药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