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卷·山骨藏真
第五回 秋燥伤金生疫疠 猪苓合药显奇功
光绪甲辰年秋,五运属土,秋气当令,本应燥金肃杀,太白山却反遭“伏邪”作祟。夏时湿寒未散,秋来燥气又至,二气交争,化作“湿燥相混”之疫——山下村落忽传怪病:患者初起干咳无痰(燥邪伤肺),继而腹胀尿少(湿邪困脾),医者用“桑杏汤”则湿更盛,用“五苓散”则燥愈烈,皆束手无策。
老秦背着药箱走村串户,眉头比秋风扫过的落叶还沉。他掰开一个患者的眼皮,见白睛布满红丝,又按了按脉:“脉浮而濡,是燥裹湿邪,如油入面,难解难分。” 小石头提着药篓跟在后面,篓里的猪苓已所剩无几——入秋后天干物燥,猪苓的“渗湿”之性虽减,“润燥”之力却增,成了紧缺之物。
“爹,《本草纲目》说猪苓‘利水道,治淋肿’,可这病还有燥咳,能用吗?” 小石头翻着泛黄的药书,书页上满是老秦批注的蝇头小楷。老秦蹲在溪边洗手,秋水寒凉刺骨:“燥有两种,一为‘温燥’,一为‘凉燥’。今年秋行夏令余湿,是‘凉燥夹湿’,猪苓性凉,本不宜用,但……” 他忽然起身,眼睛亮起来,“配桂枝!桂枝辛温,能‘温通阳气’,解凉燥;猪苓甘淡,能‘渗湿利水’,去内湿。二者相制为用,恰如‘水火既济’。”
回到家,老秦立刻配药:猪苓三钱为君,渗湿利水;桂枝二钱为臣,通阳化气;再加茯苓三钱健脾,泽泻三钱导湿,白术三钱燥湿,正是仲景“五苓散”的变局。“今年六气属‘阳明燥金’在泉,肺为金脏,最易受邪。” 他边碾药边说,“但湿邪困脾,脾属土,土能生金,脾湿则肺金失养。治肺先治脾,利水即润燥——这叫‘培土生金’,五行相生之理。”
药煎好时,屋外飘起冷雨。老秦端着药碗走进患者家,那汉子已咳得直不起腰,嘴唇干裂起皮。喝下药的当晚,汉子不再干咳,竟咳出几口稀痰,腹胀也轻了。三天后,小便渐利,脸上有了血色。消息传开,四里八乡的患者都来找老秦,药篓里的猪苓很快见了底。
“爹,山上的猪苓快挖完了。” 小石头望着空荡荡的晒架,“要不要让二柱他们再上山找找?” 老秦望着太白山,秋雾像薄纱裹着山尖:“秋主收,猪苓也该藏了。强行挖取,明年就难长了。改用‘土茯苓’替代吧,虽不及猪苓渗利之速,却能‘健脾燥湿’,更合‘秋收’养藏之道。” 他顿了顿,“治病如治山,不能竭泽而渔啊。”
第六回 外客贪利破古训 山怒苓枯现凶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