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儒医书斋 苓香伴墨
南宋的雨,总带着股洗砚台的墨香。信州弋阳的西岩山下,有座青瓦书斋,檐角挂着个药囊,风吹过,囊里的药材相互碰撞,发出"叮咚"的轻响,像在吟哦诗句。书斋的主人,是儒医陈西岩。
西岩先生爱穿件月白长衫,袖口总沾着些药末,有桔梗的淡紫,有茯苓的米白,最常见的,是猪苓的黑褐。他的书案上,《伤寒论》与《唐诗三百首》并置,砚台旁摆着个青瓷药罐,罐里常炖着猪苓汤,水汽袅袅,在窗纸上晕出淡淡的痕,像幅写意的水墨画。
这日,门生们围坐听他讲药,有个少年指着药篓里的黑褐块茎问:"先生,这猪苓貌不惊人,为何您总说它'奇'?"
西岩先生放下手里的狼毫,取过一颗猪苓,对着窗光端详。猪苓刚从山里采来,带着腐叶的湿腥,断面的白纹里还凝着水珠,像藏了句未说尽的诗。"你看,"他指尖划过猪苓的瘤状突起,"它生在阴湿处,却性通水道,像个隐居的智者,身处幽僻却心怀天下;它黑如墨,断面却白如玉,是'外朴内秀'的君子;配伍桔梗,能升能降,治痰湿阻肺,这不正是'奇'处?"
他转身铺开宣纸,蘸墨写下:"猪苓桔梗最为奇,药笼书囊用有诗。"笔力遒劲,墨香混着药香,在书斋里漫开。"药不仅是药,"他对门生们说,"是天地的辞章,医者要懂药性,更要懂药的'诗心'。"
书斋的墙上,挂着他手抄的唐诗。其中有首佚名之作,字迹被摩挲得发亮:"久雨不出门,猪苓大如手。"西岩先生常对着这句诗出神,说:"你看唐人多聪慧,一句'大如手',既写尽猪苓雨后勃发之态,又藏着'天地化育'的道理——久雨生湿,湿生猪苓,猪苓利水,这是自然的循环,也是诗的韵律。"
有回,邻村的农妇得了水肿,腹胀如鼓,吃了几剂药都不见好。西岩先生诊脉后,在药方里加了猪苓、桔梗,又取来那首唐诗,念给农妇听:"你看,天雨生猪苓,猪苓能治你这'水病',这是天遣良药来救你呢。"
农妇听不懂诗,却记住了"天遣良药"四字,喝药时格外虔诚。三剂药下去,水肿竟消了大半。她送来一篮新摘的梅子,西岩先生不收,只取了颗梅子,泡在猪苓汤里,对门生笑道:"良药配佳果,诗味更浓了。"
二、药农山径 雨育苓肥
比陈西岩早三百年的长安,雨是另一种模样。唐代的雨泼辣,下起来就倾盆,能把终南山的沟壑灌成溪流,却也催得山里的药材疯长。子午谷的药农老圃,最盼这样的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