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网游小说 > 医道蒙尘,小中医道心未泯 > 《金钗记:瑶池遗珍落凡尘》(下卷)

《金钗记:瑶池遗珍落凡尘》(下卷)(2 / 2)

郑板桥尤爱画金钗,他的《金钗石上图》堪称传世之作:画面中央是一块嶙峋青石,石缝中斜生一株金钗,茎节如叠钗,花瓣似点唇,旁绘一只山雀啄食露珠,题跋为“石不能言,钗自多情,相偎相依,共老此生”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:“画金钗必画石,无石则钗无依;画石必画钗,无钗则石无灵。二者相依,如君子与道。”

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,竟将金钗石斛纳入“文人雅食”:“金钗茎嫩者,可与鸡丝同炒,脆如春笋,甘似甘露;老茎者,可煮茶,汤色琥珀,饮后神清。此非俗物,需以雅器盛之,方不负其名。”他还记载了一段趣闻:某次宴客,有俗客见金钗茶盏中浮着茎节,误以为是“金钗饰品”,欲取出把玩,引得众人失笑——这从侧面印证了“金钗”之名已深入人心,连不识草者都知其“珍贵如金”。

这一时期的地方志,也对金钗石斛浓墨重彩。《四川通志》载:“泸州金钗,甲于天下,其茎紫黑,节密如珠,胶质厚者,一两可易白银十两。”《贵州通志》则记:“安顺崖壁多金钗,苗民攀岩采之,以其花饰头,谓‘戴王母钗,得神仙护’。”金钗的文化影响力,已从文人圈扩展到民间,成为连接雅俗的纽带。

第七回 传说衍生地方俗,金钗融入岁时仪

在金钗石斛的主产区,民间传说与岁时习俗深度融合,形成了独特的“金钗文化”。

四川泸州的“金钗节”始于清代乾隆年间。每年三月初三,当地百姓会聚集在方山悬崖下,举行“祭钗大典”: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扮演“王母”,头戴金钗花冠,向悬崖抛洒新采的金钗种子,青年男女则攀岩采摘上年的老茎,谁采到最粗壮的“钗王”,便能获得“护钗人”的称号,负责当年的石斛种植。大典后,家家户户用金钗煮鸡蛋,谓“吃金钗蛋,一年不生病”。

贵州安顺的苗族,将金钗石斛与婚恋习俗结合。苗族姑娘出嫁前,要由母亲亲手缝制“金钗帕”——在靛蓝帕子上绣金色钗形图案,帕角缀上晒干的金钗花。母亲会对女儿说:“这金钗,是王母娘娘赐的,戴在帕上,日子再苦,也能像金钗一样扎根,开出花来。”新郎则要在婚前采来悬崖上的金钗,送给新娘作定情物,寓意“情比金坚,节比石硬”。

云南腾冲的傈僳族,有“金钗酿酒”的传统。每年秋收后,族人会将金钗茎与高粱、玉米混合发酵,酿成“金钗酒”,封存于竹筒中,待来年祭祀山神时开启。酒液呈琥珀色,饮之有草木清香,族长举杯祷告:“山神护金钗,金钗酿美酒,赐我族人,岁岁丰收。”

最新小说: 副本求生:我靠善良杀疯了 要说虫王有老公,他又争又抢 盾勇:寒怒屠穹 宿主扮演炮灰后,把任务目标撩了 LOL:鸟巢开始横推八赛季 崩坏之阴阳之律者 叶罗丽精灵梦之有终 开局觉醒暗黑帝皇,无敌登场 复活后,我被迫当文抄公 小牧师在收容神性诡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