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服三日,燥症竟好了大半。夜里不再咳醒,晨起舌尖的红也淡了,他对着铜镜抚须而笑:“古人诚不欺我!此草生于石上,得阴之精;茎坚如铁,含阳之刚,阴阳相济,故能降火而不伤胃,滋阴而不滞气。”他让杨忠再去采些,却嘱咐道:“只采老茎,留其根须,莫要断了它的生机。”
杨忠回来时,带回的不仅是石斛,还有个背着竹篓的苗家药农。药农叫岩松,说这铁皮石斛在当地有个传说:“我们祖上说,这草是山神的胡须变的,长在祖先登天的石梯上,能治‘心火太盛’的病——心火旺,是因为忘了本,这草扎根石缝,就是提醒人,再难也要守住根。”
杨慎听得入神,取出随身携带的笔墨,在宣纸上细细勾勒石斛的形态:茎如铁铸,节似算盘珠,叶如剑出鞘,花若紫星垂。画毕,题字:“石上铁皮,性本坚韧,能济阴虚,堪比君子。”
第二回 访遍山野考其性,苗寨听闻金钗名
离开安顺前,杨慎决定深入山野,探究铁皮石斛的生长习性。岩松自告奋勇当向导,说:“往南走三十里,有处‘仙人崖’,那里的石斛长得最旺,开花时像挂了满崖的金钗,我们都叫它‘金钗石斛’。”
“金钗?”杨慎来了兴致,“此名甚妙,既有形,又有骨。”
一行人沿着打邦河前行,两岸是刀削般的崖壁,古藤如虬龙缠绕,岩松说:“石斛就爱长在这样的地方——要有三分日晒,七分雾润;石缝里得有腐叶土,又不能积涝;最要紧的是,得有山泉水从岩顶滴下来,那水甜,养草。”他指着一处崖壁,“先生看,那里的石斛藤缠着古藤往上爬,是想借藤的力,多晒点太阳;而石缝深处的,叶更厚,是怕被晒着。这草啊,比人还懂变通。”
杨慎蹲在崖下,看岩松攀岩采药。只见岩松像只灵猴,踩着石棱往上,指尖刚触到石斛茎,便说:“先生看,这茎上的白霜,是它攒的‘精气’,越多越管用。采的时候要留三分之一,不然明年就不长了——山神的东西,取之有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