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青城仙草录:药王丹炉石斛香》
下卷:云游天师传艺法,川斛遍布道人家
第五回 叶法善携种离蜀,钱塘江畔试新栽
永徽七年孟秋,青城山的银杏开始泛黄,叶法善告别孙思邈,行囊里装着三样东西:一包川石斛的种子、一卷《青城石斛种植法》、一株三年生的幼苗。他望着龙隐峡的云雾,对孙思邈道:“药王放心,此草的智慧,会随道家的足迹,在山水间扎根。”
叶法善的第一站是浙江钱塘江畔的桐柏宫。此地与青城山气候迥异——蜀地多湿,浙地多燥;蜀地多山,浙地多水。他依孙思邈“因地制宜”之嘱,在宫观后的石壁上仿青城药圃:选背阴处,引山泉滴灌,在石缝中填入钱塘江的淤泥(取其“水性”),混以松针(取其“燥性”),制成“阴阳土”。
播下种子的第三年,川石斛竟真的抽芽了!只是茎比青城的更细,叶色更浅,带着淡淡的银毫。叶法善掐茎尝之,甘润不减,只是苦味稍淡,笑道:“此乃‘浙石斛’,得江海之气,性更清灵。”
此时,桐柏宫一老道患“干咳”多年,秋冬尤甚,痰少而黏(肺燥津伤之象)。叶法善取鲜浙石斛,配麦冬、玉竹,煎水与服。半月后,老道的咳嗽竟止,对叶法善叹曰:“这草比北方的杏仁更润,不愧是青城来的仙种!”
叶法善遂将《青城石斛种植法》改编为《桐柏石斛要诀》,增“防海风”“忌烈日”两条,刻于宫观石碑。当地药农效仿栽种,浙石斛渐渐成了钱塘江畔的“道家养生草”。
第六回 闽地湿热遇新证,石斛配伍显神通
显庆二年,叶法善云游至福建武夷山,此地“土运太过”(五运之一),“少阳相火”司天(六气之一),湿热交织,百姓多患“脚气”——足胫红肿,溃烂流脓(湿热下注之象)。
武夷山的道士们虽习医理,却苦无良方。叶法善想起孙思邈用川石斛治湿痹的经验,取当地种植的“闽石斛”(茎带褐晕,得丹霞地貌之气),配黄柏(清热燥湿)、苍术(健脾祛湿),共研细末,用醋调敷患处,同时以石斛煎水内服。
武夷山下有个茶农,患脚气三年,行走困难,用此方三日,红肿消退;七日,溃烂愈合。他逢人便说:“是叶天师带来的‘石上草’救了我!”叶法善借此对道士们讲:“川石斛在蜀治湿痹,在闽治脚气,非草有异能,乃‘湿热同源’——湿邪困脾则痹,湿邪下注则脚气,石斛健脾利湿,万变不离其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