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在武夷山推广“石斛茶”:取干石斛与武夷岩茶同泡,茶色澄黄,入口甘润,能解茶之燥性。茶农们纷纷效仿,至今武夷山仍有“石斛岩茶”的古法,相传便源于此。
第七回 道经融入石斛理,养生文化传千年
叶法善晚年,将石斛养生融入道教经典。他注《黄庭经》“脾长一尺掩太仓”句:“脾为土,需水润之。石斛者,土中精,能滋脾阴,助运化,如《道德经》‘上善若水’,润物无声。”
在江西龙虎山,他教道士们“石斛导引术”:晨起嚼一茎鲜石斛,配合“叩齿吞津”之法,曰:“石斛生津,导引运津,二者相须,能补‘先天之精’。”有小道童体弱,常患“消化不良”,依此法行之半年,竟能食三碗米饭,面色红润如桃。
叶法善还将石斛纳入“道家炼丹”:以石斛汁炼“滋阴丹”,配朱砂(少量)、雄黄(少量),曰:“此丹非求长生,乃补阴液,让炼丹者免‘燥火焚身’之祸。”他的《炼丹护阴方》中记:“每炼丹三日,需服石斛汤一碗,否则唇焦舌燥,功败垂成。”
这种“石斛养生术”,随道教传播至南北。北方全真教用石斛炖羊肉(滋阴防羊肉燥热),南方正一道用石斛酿米酒(助气血运行),虽方法不同,却都承继了孙思邈“滋阴不滞,利湿不伤”的核心。
第八回 青城药圃今犹在,仙草遍布道人家
时光流转,孙思邈与叶法善早已仙逝,但石斛的故事仍在延续。
北宋时,《太平圣惠方》收录“川石斛丸”,注曰“源于孙思邈青城方,治虚劳羸瘦”;南宋《本草衍义》载“浙石斛、闽石斛,皆源于川,因地而变,其效一也”;明代《本草纲目》更引《青城山志》:“孙思邈植石斛于丹炉旁,叶法善传之天下,道家以为‘滋阴第一品’。”
如今,青城山天师洞的丹炉旁,仍有一片千年石斛林,茎如碧玉,叶带紫晕,与孙思邈当年所植无异。当地道医会在春分时节采茎,与杜仲配伍,治“腰膝酸软”;秋分时节采花,与蜂蜜同酿,治“秋燥咳嗽”,方法仍沿《千金要方》旧制。
钱塘江畔的桐柏宫,道士们仍用“阴阳土”种石斛,石壁上的《桐柏石斛要诀》虽已风化,却被刻进了药农的心里。武夷山的茶农,会在采春茶时顺带采石斛,说“一杯茶,一茎斛,能消茶山十年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