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依龙隐峡的环境,在天师洞旁开辟“药圃”:用青石垒出仿崖壁的凹槽,铺上带苔藓的腐殖土,引来山泉滴灌,将采来的石斛幼苗小心移栽。每日清晨,他亲自洒水,观察其生长:春分后发新芽,得木气而茎渐长;夏至后开花,得火气而药性盛;秋分后结实,得金气而精华敛;冬至后休眠,得水气而根须壮——完全应和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的天道。
第三回 丹炉旁植川石斛,道法自然悟养生
孙思邈将石斛种在丹炉旁,并非偶然。道教认为“炼丹与养生同源”,丹炉炼外丹,人体炼内丹,皆需“阴阳平衡”。他发现,石斛在丹炉的氤氲之气中,生长得格外繁茂,茎节更粗壮,汁液更黏稠。
一日,他为来青城山修道的弟子们讲《道德经》,指着药圃的石斛说:“此草附石而生,不与松柏争高,不与桃李争艳,却能活百年,只因‘道法自然’。养生亦然,不求猛补,而求‘润物细无声’——如石斛,慢慢渗湿,缓缓生津,这才是长久之道。”
他开始将石斛融入道教养生方:
- 为“阴虚燥热”的道长配“石斛麦冬茶”,滋阴润肺,治干咳;
- 为“脾虚湿盛”的居士制“石斛茯苓粥”,健脾利湿,治便溏;
- 为“肾精亏虚”的老者炼“石斛枸杞膏”,补肾填精,治腰痛。
有位云游的道长,患“消渴”多年(糖尿病),饮多尿多,形销骨立。孙思邈用石斛五钱,配知母、葛根,煎水与服,三月后症状大减。道长叹曰:“此草比丹砂温和,比人参清润,真是‘道家仙草’!”
第四回 命名“川石斛”传世,叶法善来访问道
孙思邈在青城山种植石斛三年,药圃已郁郁葱葱,不仅能满足山中所需,还能分赠周边州县。他见这种石斛与中原的“金钗石斛”形态有别——茎更青,汁更黏,适应西南湿热气候,遂为其命名“川石斛”,取“四川青城山所产”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