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说司马光自罢官后,戴着一个端明殿学士的头衔,两耳不闻窗外事,闲居洛阳,潜心编撰《资治通鉴》。公元1084年十二月,《资治通鉴》修撰完毕,朝廷授司马光为资政殿学士。
司马光一边隐居一边修书,在洛阳长达十五年,反而为他在民间赢得了巨大的名声,世人认为司马光是真宰相,田夫、野老都称他为“司马相公”,连妇人、小孩也知道他的字为“君实”。
神宗驾崩,司马光入朝哭临,京都卫士远远望见,以手抚额道:“司马相公回来了!”
司马光所到之处,老百姓聚集拦住道路大呼道:“司马相公不要回洛阳了,留下来做天子的宰相啊!”道路拥塞,导致司马光的马都不能进发,司马光心里感到害怕,急忙返回洛阳。
太皇太后高氏听说这事之后,派内侍梁惟简到洛阳慰问司马光,并征询司马光当务之急的治国方略。
司马光上疏洋洋洒洒几千言,中心思想就是“放开言路,虚心纳谏!”高氏认为有道理。五月,朝廷下诏,让百官进言朝政得失。
朝中有大臣不高兴了,在诏书中设置了六个进言的门槛:“一,进言发泄不满;二,超越职权范围;三,擅自议论机密的军国大事;四,迎合已经施行的法令;五,对上观望朝廷意图想侥幸升官;六,对下迷惑世俗沽名钓誉,出现上述六种情况,一定要处罚不宽恕!”
太皇太后又将这份意见命人拿给司马光看,司马光道:“这哪里是征求谏言,这是分明是拒绝谏言啊!人臣要么不进言,一说话怎么会脱离这六件事范围?”
太府少卿宋彭年、工部员外郎王谔率先响应诏书,上书言事,有大臣要拿他们两个杀鸡儆猴,说他们上言不是本职工作,罚铜三十斤。司马光上疏详细驳斥这种观点,朝廷依司马光意见,重新颁布诏书,不久上书言事的近达千人。
五月初,朝廷下诏,起复司马光为知陈州(河南淮阳),司马光即从洛阳启程进开封拜见哲宗皇帝和太皇太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