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中旬,首相王珪在任上薨逝,王珪在三月上旬担任山陵使,应该说身体尚健硕,否则王珪定然会推辞,不然王珪如何上山查看陵墓?仅两个月,王珪突然薨逝,可见他得的是急病,来势凶猛!
王珪一死,山陵使空缺,宰相剩蔡确一人了,山陵使自然而然由蔡确担任。
几天后,司马光从洛阳赶到了开封,入宫拜见小皇帝和太皇太后,太皇太后和司马光面谈之后,却改变了几天前的决定,不让他走了,直接提拔他为门下侍郎。这次,司马光仍然上劄子(宋朝大臣的奏折)辞免,并在箚子提出更改新法的要求,这就有点要挟的味道了,好在太皇太后的政治观点和司马光比较契合,派使者赐司马光手诏,让他慢慢来,算是半应允了。司马光的亲朋好友也规劝他,如要废除新法,不在朝廷怎么实现?司马光醒悟过来后,立即走马上任。
前文说过,门下侍郎实际就是元丰改制前的参知政事,为副宰相。司马光是保守派的首脑人物,太皇太后的这个任命,透露出一定的信息,难道朝廷的政策要大变吗?
正当新法派心中惴惴不安之时,朝廷在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同时,任命蔡确由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”进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”(即首相),韩缜由知枢密院事进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”(即次相),章惇由门下侍郎进“知枢密院”。
三份任命书让新法派大大地松了一口气。蔡确和章惇是新法的极力拥趸者,韩缜也偏向新法。两府大臣中,前面的三大头都是新法派,三位副宰相,除了王安礼和司马光,张璪和李清臣都属于新法派,新法派何惧之有?
可司马光回到权力中枢,就是要和新法派决斗的,所以,朝廷顶级的人事安排,司马光肯定是不满意!
佐料:王珪是成都人,幼年机敏出众,语出惊人,堂兄王琪读了他写的文章后,赞叹道:“良驹出生,志向千里,只不过兰筋(马目上的筋名,此筋坚固,则为好马)尚未长成啊!”公元1042年,王珪高中榜眼,时年二十四岁。
公元1070年,王珪拜为参知政事,公元1076年升为宰相。王珪是一个偏向新法的中间派。因此也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