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“他也重点看了狐眼,还表现出惊讶。”陆衍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,“王娟呢?”
王娟走到展柜前,没有拍照,也没有用工具,只是静静地站着,目光从狐身移到狐眼,停留了十几秒,然后从包里拿出小本子,快速写了几笔,才转身离开。她的表情很平静,但笔尖移动的速度很快,像是在记录重要的发现。
“三个人都重点看了狐眼,停留时间都超过了正常范围,且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常——张敏皱眉、李强惊讶、王娟快速记录。”老周总结道,“其他观众要么匆匆拍照,要么扫一眼就走,没有一个像他们这样专注看狐眼的。”
陆衍点点头,心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:“观赏方式——专注看狐眼,可能是触发条件之一;观赏时间——6月15日下午2-3点,可能是另一个条件。两者结合,才导致了死亡。”
“那为什么6月13日、14日下午2-3点看画的人没事?”小吴提出疑问。
“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。”陆衍看向屏幕,“继续分析13日和14日的监控,对比光线、画框的细微变化,尤其是狐眼的区域——说不定这两天和15日有什么不同。”
监控室里再次安静下来,只有屏幕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。老周操控着鼠标,切换着13日和14日的监控画面——13日下午2点,展区的天窗被云层遮住,光线偏暗;14日下午2点,阳光正好,但画框的角度似乎和15日略有不同;15日下午2点,阳光透过天窗,正好落在画中白狐的眼睛上,狐眼反射出一点微光,像是真的在发光。
“光线!15日下午2点,阳光正好照在狐眼上!”小吴突然喊道,“13日阴天,14日阳光角度偏了,只有15日,阳光正好落在狐眼上!”
陆衍立即让技术员对比三个时间段的光线数据——13日光照强度1200lux,14日1800lux(角度偏右),15日2000lux(直射狐眼)。这个发现让监控室里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,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亮。
“如果阳光直射狐眼是触发条件之一,那为什么同样在15日下午2-3点看画,且阳光直射狐眼的其他观众没事?”赵雷的问题又让气氛冷静下来。
陆衍没有回答,而是让技术员调出15日下午2-3点所有看画观众的画面——除了张敏、李强、王娟,其他观众要么看画时避开了直射的阳光,要么停留时间太短,没有像三人那样专注盯着狐眼。
“触发条件可能有两个:一是阳光直射狐眼(特定时间),二是长时间专注看狐眼(特定观赏方式)。”陆衍终于理清了思路,“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,才会触发异常——比如瞳孔进入黑色絮状物,导致极端恐惧、心跳骤停。”
这个结论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。老周立即说:“我现在就去实验室,让他们检测黑色絮状物是否和光线照射有关——比如某种光敏物质,只有在特定光照下才会激活。”
“我去联系气象部门,调取6月15日下午2-3点的太阳角度和光照强度,确认是否和我们分析的一致。”赵雷也站起身,拿起手机。
监控室里的人都忙碌起来,只有陆衍还站在屏幕前,盯着6月15日张敏看画的画面——她皱眉的表情、停留的时间、回头的动作,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画中隐藏的秘密。他知道,这个结论还需要证据支撑,比如黑色絮状物的检测结果、光照数据的验证,但至少,他们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。
“陆顾问,你看这个!”操作监控的技术员突然喊道,“15日下午2点10分,张敏看画的时候,画中狐眼的反光好像动了一下!”
陆衍赶紧凑过去,技术员将画面放慢到0.2倍速——阳光直射下,狐眼的反光确实轻微移动了一下,像是狐眼眨了一下,快得像错觉。但在逐帧分析下,这个移动清晰可见。
“是光线折射还是画真的有问题?”小吴的声音带着点紧张。
陆衍没有回答,只是让技术员将这个片段保存下来,发送给实验室:“让他们分析这个反光移动的原因,是物理现象还是其他因素。”
走出监控室时,夕阳已经西斜,办公室里的灯光已经亮起。陆衍看着窗外的晚霞,心里忽然想起陈宏明说的话——“画里的狐狸好像在看他”。或许,这不是错觉,也不是画师的技艺高超,而是这幅《月下狐》,真的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,而这个秘密,正通过阳光、通过狐眼,一点点显露出来。
他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,拿起那本纸质登记本,翻到6月15日那一页,指尖轻轻拂过张敏写下的“画中狐眼神似活”——这简单的几个字,或许就是解开谜团的钥匙。他拿出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触发条件:特定光照(直射狐眼)+特定观赏方式(长时间专注),需验证黑色絮状物与光照的关联,以及狐眼反光移动的原因。”
写完,他合上笔记本,目光落在桌角的《月下狐》照片上——画中的白狐在晚霞的映照下,仿佛又多了几分神秘。陆衍知道,接下来的实验室检测和光照验证至关重要,只有拿到确凿的证据,才能揭开这幅千年古画的秘密,为那三个无辜的死者讨回公道。
而此刻,监控室里的技术人员还在逐帧分析着监控,实验室的灯光也依旧亮着——所有人都在为这个离奇的案子努力,期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
𝐁i 𝑸u 𝐁𝔸.v i 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