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笔趣ba] biquba.vip 天才一秒记住!
第5章:初步推断(第1/2页)
市刑侦队的会议室内,傍晚的霞光透过窗户斜切进来,在长条会议桌上投下一半明一半暗的光影,像极了眼下这桩案子的处境——有方向,却没实质突破。技术组的人围着屏幕坐了一圈,眼底都带着熬夜的红血丝,老周手里的保温杯已经空了第三次,小吴的笔记本上画满了杂乱的箭头,最终都停在“未解”两个字上。
陆衍推开门时,会议室里静得只剩下鼠标点击监控画面的细微声响。他刚从实验室回来,手里攥着一份刚打印的检测报告,纸页边缘被指尖捏得有些发皱——黑色絮状物的成分分析依旧没明确结果,只确认了不含任何已知毒素和工业物质,那微弱的能量反应来源,依旧是个谜。
“都先停一停,开个短会。”陆衍把检测报告放在桌上,拉过一把椅子坐下,目光扫过众人,“监控分析了一天,有新发现吗?”
负责监控的技术员小郑率先摇头,语气带着点挫败:“逐帧看了近三天下午2-3点的画面,除了15号那天阳光直射狐眼,张敏他们三个专注看画,其他时间段没任何异常。连画框的影子都没动过,排除了人为操控的可能。”
“设备呢?电路、监控、展柜的温湿度仪,再查一遍,有没有隐藏的故障?”赵雷追问,他总觉得可能是某个不起眼的设备出了问题,比如展柜的玻璃有特殊涂层,在特定光线下产生幻觉。
技术组长老周放下保温杯,叹了口气:“查了三遍,电路是半年前刚换的新线,没老化没短路;监控设备是进口的,日志里没任何异常记录;展柜的温湿度仪数据稳定,和其他展区的设备比对过,没偏差。甚至连美术馆的中央空调,那天下午也没异常送风——排除设备故障。”
会议室里的气氛更沉了些。小吴挠了挠头,小声提议:“会不会是人为投毒?比如通过空调通风口,只在15号下午2点释放,刚好被张敏他们吸入?”
这话刚落,法医组的老陈就摇头:“不可能。我们对三名死者的肺组织、血液、甚至毛发都做了检测,包括常见的神经毒素、生物毒素,还有能让人产生幻觉的致幻剂,都没发现。而且空调通风口的滤网我们也取了样,没任何毒物残留。要是投毒,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。”
“那……会不会是心理暗示?”另一个年轻警员小声说,“比如有人在展区放了什么暗示性的东西,让他们产生恐惧?”
陆衍没直接否定,只是拿出之前的现场照片,指给众人看:“三名死者的站位、死状完全一致,瞳孔放大程度相同,甚至嘴角的抽搐弧度都差不多——心理暗示不可能这么精准,除非是某种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的‘工具’,而且是我们没检测到的。”
他顿了顿,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,像是在梳理思路:“现在我们排除了人为投毒、设备故障、心理暗示这三种常规可能,剩下的,只有一种假设——存在未被现有技术检测到的作案手段。”
“未被检测到的手段?”老周皱起眉,“比如……未知的能量形式?或者某种只在特定条件下生效的物质?”
“很有可能。”陆衍点头,拿起那份黑色絮状物的检测报告,“你们看,絮状物里有微弱的能量反应,和画框背面的能量波动同源。而且15号下午阳光直射狐眼时,张敏他们刚好在看画——会不会是阳光激活了画里的某种物质,产生了这种能量,通过眼睛进入体内,导致恐惧致死?”
这个假设让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,随即响起小声的讨论。小吴眼睛亮了:“对!之前我们推测触发条件是阳光直射+专注看狐眼,要是这种物质是光敏的,只有在特定光照下才会释放能量,那就说得通了!可这种物质是什么?我们为什么检测不出来?”
“因为我们现有的检测设备,都是针对已知物质设计的。”陆衍语气平静,“如果这是一种只存在于古画中的、未知的有机物质,或者和画的颜料、木材结合在一起,常规检测手段根本找不到。就像画框背面的能量波动,我们能检测到数值,却找不到来源——这案子的关键,可能藏在我们认知的盲区里。”
赵雷摩挲着下巴,若有所思:“那现在怎么办?总不能等着再出事吧?”
“两步走。”陆衍条理清晰,“第一,联系文物部门,调取《月下狐》的完整来历档案——不只是入藏记录,要从它的创作、流传,到历任持有者的信息,尤其是民国时期的记录,说不定能找到类似的离奇事件,或者画的特殊之处。”
他看向助手小林:“你现在就联系省文物局,跟他们说情况紧急,档案可能在旧仓库或者私人收藏家手里,务必尽快找到。如果遇到困难,我去协调。”
“好!我现在就打!”小林立刻拿起手机,走到会议室角落拨打电话,语气急切地说明情况,偶尔点头回应,挂了电话后脸色有点为难,“文物局说《月下狐》的民国档案在郊区的旧档案库,因为年代久远,需要至少两天才能整理出来,还得联系当年的鉴定专家确认信息。”
“两天……”陆衍沉吟片刻,“可以,让他们优先整理,有任何片段信息都先传过来,不用等完整档案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5章:初步推断(第2/2页)
𝐵ⓘ 𝚀u 𝐵𝙰.v ⓘ 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