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头上的阿巴泰,震惊地睁大眼睛,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。除了明国皇太子的东宫卫队外,他从未见过如此勇猛的明军。这还是那些以往一触即溃、如同“战五渣”一般的明国军队吗?
祖大乐和董用文虽然惜命,作为总兵从未亲自上阵与建奴肉搏,却也被麾下士兵的表现震撼到了。他们站在远处,看着士兵们一个个如同拼命三郎一般冲向建奴,心中既有惊讶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。
半柱香的时间过去了,明军的伤亡已经达到了三千多人,尸体在战场上堆积如山。可剩下的士兵,依旧在顽强地与建奴拼杀,没有一个人退缩,更没有出现以往那种“见同伴战死便四散奔逃”的情况。
建奴正蓝旗的损失也不小。五百名八旗汉军几乎全军覆没,五百名八旗蒙古兵也所剩无几,一千名八旗满洲兵中,也有两百人战死。但剩下的九百多名正蓝旗重步兵和马甲,依旧顽强勇猛。他们凭借着身上的三层重甲和精湛的武艺,往往能同时应对十几个明军而不落下风,成为了明军难以逾越的屏障。
阿巴泰站在城头,看着战场上的局势,心中渐渐生出一丝不安。他担心再这样打下去,正蓝旗会损失惨重,毕竟正蓝旗是豪格的嫡系部队,若是折损在这里,他无法向豪格交代。
“传本贝勒令!留下一个牛录(约三百人)守城,其他人全部跟随本贝勒出城,杀光明狗!”阿巴泰当机立断,决定亲自率军出城,尽快击溃明军,结束这场战斗。
随着阿巴泰的命令,密云城门再次打开,一万名建奴士兵浩浩荡荡地冲了出来。这一万人中,既有两千名八旗汉军和两千名八旗蒙古兵,更有六千名正宗的建奴满洲兵。这些满洲兵个个身穿重甲,手持精良的兵器,眼神中充满了杀气。他们是建奴的核心战力,面对装备简陋、训练不足的明军,往往能以一挡五,甚至以一挡十。
一万建奴生力军的加入,瞬间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。他们如同虎入羊群一般,冲进明军的军阵,手中的兵器挥舞着,不断收割着明军士兵的生命。明军的伤亡人数急剧增加,原本就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兵,面对如此凶猛的进攻,渐渐有些支撑不住了。
祖大乐和董用文看到大批建奴援军出城,脸色顿时变得惨白。他们知道,自己麾下的军队肯定抵挡不住如此多的建奴精锐,一旦军队溃败,不仅无法完成皇太子交代的“诱敌”任务,还会损失惨重。
两人对视一眼,急忙低声交流了几句,心中都有了“跑路”的念头。他们决定按照事先约定的路线,率领军队“溃败”,将建奴引向皇太子布置的伏击圈。
可就在祖大乐和董用文准备下令撤退时,突然从不远处的山林中传来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。紧接着,两支军队如同潮水般从山林中冲出,一左一右,直扑建奴的两翼。
“是援军!”明军士兵们看到这一幕,顿时欢呼起来。
祖大乐和董用文定睛一看,只见冲在最前面的,正是山西总兵猛如虎和密云总兵李重镇。他们率领着将近两万人的军队,按照皇太子的部署,在关键时刻杀了出来,支援祖大乐和董用文。
猛如虎一马当先,手中长枪挥舞着,高声喊道:“将士们!杀建奴!为百姓报仇!为大明雪耻!”
李重镇也不甘示弱,拔出腰间的佩刀,喊道:“兄弟们!跟我冲!斩杀建奴,赏银五十两!”
两万援军如同猛虎下山一般,朝着建奴的两翼发起了猛攻。原本已经有些支撑不住的明军,看到援军到来,士气再次高涨起来,纷纷转过身,与援军一起,朝着建奴发起了反击。
城头上的阿巴泰看到这一幕,脸上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。他冷哼一声,对身边的甲喇额真说道:“十万明军本贝勒都无惧,何况这区区两万援军?传本贝勒令,放箭射退支援的明狗!本贝勒要先将眼前这一万多明狗击溃,再收拾那些援军!”
“喳!”甲喇额真齐声领命,立即传达命令。
建奴本就是游牧民族,骑射乃是他们的拿手绝活。当年一片石之战中,李自成的闯军之所以战败,很大程度上就是败在了建奴的骑射之下。
随着阿巴泰的命令,数千名建奴弓箭手纷纷张弓搭箭,朝着冲在前面的山西军和密云军射去。“咻咻咻”的箭雨如同蝗虫一般,密密麻麻地朝着明军飞去。
冲在最前面的明军士兵纷纷中箭落马,鲜血染红了地面。可即便如此,山西军和密云军也没有丝毫退缩。他们冒着建奴的箭雨,继续快速朝着建奴的骑射阵地冲去,眼中充满了坚定的战意。
这一幕,看得城头上的阿巴泰一愣一愣的。他今天真的有些想不通。为何以前那些一触即溃、如同惊弓之鸟的明军,突然之间战斗力飙升,变得如此勇猛顽强?
以往,建奴只要砍死几十个明军,周围的明军便会吓得魂飞魄散,转身就逃,根本不敢有丝毫抵抗。可今天,完全相反。明军士兵虽然单兵近战实力依旧远不如八旗军,可他们面对死亡,却没有一个人退缩逃跑。
同伴战死后,他们不仅不害怕,反而会更加愤怒地举起兵器,朝着八旗军拼命冲去。虽然这样的冲锋会让明军出现更大的伤亡,却也给八旗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。毕竟,明军的人数远多于八旗军,若是这样持续下去,就算八旗军再勇猛,也迟早会被明军拖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