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本已经握紧马鞭、准备传令撤退的祖大乐和董用文,眼角余光瞥见山林中冲出的援军旗帜,两人对视一眼,瞬间打消了撤退的念头。祖大乐猛地抽出腰间战刀,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冷冽寒光,他朝着麾下士兵高声喊道:“将士们!咱们的援军到了!是猛总兵和李总兵的人!今日咱们不杀退这些鞑子,誓不回营!杀鞑子!”
董用文也紧随其后,举起佩刀嘶吼:“兄弟们!援军已至,咱们再无退路!跟着本帅杀,战后不仅补发军饷,斩杀鞑子的赏银翻倍!”
两人的呐喊如同惊雷,在战场上炸响。原本已显疲态的明军士兵,听到“援军”和“赏银翻倍”的消息,瞬间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,萎靡的士气再度高涨。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,跟着主将的声音,发出震天动地的呐喊,朝着建奴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。
此时,猛如虎和李重镇早已亲自上阵。猛如虎手持长枪,在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,枪尖所过之处,建奴士兵纷纷落马;李重镇则挥舞着大刀,刀风凌厉,每一次劈砍都能带走一条性命。祖大乐和董用文看着两位总兵身先士卒,心中不禁有些羞愧。以往他们总以“惜命”为由躲在后方,可今日见同僚如此勇猛,再躲下去,恐怕会被麾下士兵耻笑。
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,随即在亲兵和家丁的护卫下,催马冲入战团。祖大乐的亲兵皆是山海关军的精锐,个个身穿两层铠甲,手持长刀,紧紧围绕在祖大乐身边,为他扫清周围的建奴;董用文的家丁也不甘示弱,他们拿着盾牌和短刀,组成小型防御阵,护住董用文的同时,不断袭杀靠近的建奴。
战场上,建奴阵前冲锋的主力是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兵。这两支队伍的战斗力,相比正宗的八旗满洲兵,差了不止一个档次。八旗汉军多是投降的明军,战斗力仅比普通明军稍强;八旗蒙古兵虽比汉军勇猛,却也远不及满洲兵的悍不畏死。因此,他们与明军厮杀起来,竟陷入了难分难解的僵局,谁也无法占据明显优势。
而猛如虎和董用文麾下的军队,此时正承受着建奴骑射的猛烈攻击。为了应对建奴的骑射,猛如虎早有准备。他让士兵们携带了大量木盾,这些木盾由厚实的木板制成,上面还钉了两层牛皮,虽然无法抵挡火炮和火铳的攻击,却能勉强挡住弓箭的射杀。
“咻咻咻”的箭雨如同密集的蝗虫,不断射向明军。箭矢撞在木盾上,发出“砰砰砰”的巨响,很快,木盾上便插满了箭矢,如同一只巨大的刺猬。偶尔有几支力道极强的箭矢,能穿透牛皮和木板,却也因力道衰减,无法伤害到躲在盾后的士兵。
可那些没有木盾保护的明军,就没这么幸运了。箭矢如同死神的镰刀,不断收割着他们的生命,很多士兵还没冲到建奴阵前,便倒在了冲锋的路上。即便有木盾护身的明军,也渐渐出现了伤亡。建奴的弓箭手开始瞄准他们的战马,战马中箭后轰然倒地,将马背上的士兵甩出去,摔在地上的士兵往往还没爬起来,就被后续的箭雨或冲上来的建奴斩杀。
即便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,猛如虎和董用文麾下的两路明军,在主将的率领下,依旧没有退缩。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,一步步朝着建奴的骑射阵地靠近。就像护国军的方阵一样,一旦敌人突破弓箭射程,骑射便会失去作用,届时,双方只能展开近身肉搏。
建奴本就擅长近战,他们甚至更喜欢刀刀入肉的厮杀感,可今日明军的人数远超他们,若能在近战前用弓箭多射杀一些明军,后续的肉搏战便能轻松不少。因此,建奴的弓箭手们拼尽全力,不断朝着明军射箭,试图阻止他们靠近。
城头上的阿巴泰,看着战场上的局势,脸色越来越难看。他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担忧。若是明国的军队都像今日这般勇猛,那大清八旗以后恐怕再也没有入关劫掠的机会了。一旦清军入关,很可能会被百万明军围困在关内,最终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。
阿巴泰暗自下定决心:今日必须给这些明军一个深刻的教训,让他们重新变回以前那种一触即溃的“战五渣”。只有这样,大清八旗才能继续在明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地劫掠,才能为大清扩充更多的财物和人口。
想到这里,阿巴泰不由得暗骂阿济格无耻。此前,额驸扬古利战死,他率领的正红旗也伤亡惨重,可阿济格却一直按兵不动,坐视他陷入苦战。难道阿济格就不担心,回到盛京后被皇上(皇太极)问责吗?
抱怨归抱怨,眼前的战事还得继续。阿巴泰知道,不能再让军队和明军搅在一起混战了。只要能击溃其中一路明军,其他几路明军必定会因为恐惧而溃败。这是以往清军对付明军的惯用手段,屡试不爽。
“来人!传本贝勒命令!”阿巴泰高声喊道,“派三个牛录(约九百人)去支援哈比烈的正蓝旗,务必稳住正面防线;六个牛录(约一千八百人)去阻击右翼的明军,不能让他们靠近主力;剩下的八个牛录(约两千四百人),随本贝勒一起,杀光左翼的明狗援兵!立即行动!”
“喳!”身边的甲喇额真齐声领命,转身快速传达命令。
随着阿巴泰的命令,一万建奴立即分成三路,如同三股黑色的洪流,朝着明军的三个方向冲杀而去。其中,六千名八旗满洲正红旗士兵最为凶悍,他们嗷嗷怪叫着,挥舞着手中的兵器,如同饿狼扑食一般,扑向各路明军。
这些正红旗满洲兵,几乎人人身穿两层铠甲,其中还有五百多名白甲兵(马甲),他们身穿三层重甲,手持精良的兵器,杀入明军阵中,几乎是一刀一个,没有任何明军士兵能单独阻挡他们的冲锋。
山西军的总旗刘贵,算是军中的一员猛人。他自幼习武,枪法精湛,此前已经砍死了几个八旗汉军士兵。可就在他准备继续冲锋时,一个身穿三层重甲的白甲兵盯上了他。这个白甲兵手持一对大斧,虎背熊腰,眼神凶狠,朝着刘贵直扑而来。
刘贵毫不示弱,他手中的长枪已经沾染了十几个“二鞑子”的鲜血,枪尖依旧锋利。看到白甲兵冲来,刘贵深吸一口气,猛地挺枪刺向白甲兵的喉咙。他知道,喉咙是身穿重甲的建奴最薄弱的部位,也是最容易造成致命伤害的地方。
可那白甲兵作战经验丰富,早已预判到刘贵的攻击。他左手大斧一挥,精准地挡住了刘贵的长枪,“铛”的一声巨响,长枪被斧头磕开,偏离了原本的轨迹。不等刘贵调整姿势,白甲兵右手的大斧已经带着呼啸的风声,朝着刘贵的脖子劈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