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分钟后,我暗自点头,心说还不错,大概率是北魏的,完后我便往北退出一米,示意他俩继续下针。
这里我猜就不是大概了,应该是大多数小伙伴们肯定不懂。
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墓葬砖券顶的变化趋势,大体上呈现从平缓到高耸的特点。
这种特点是造砖技术进步导致的。
要想券顶弧度变陡,需要更高强度的砖材,拿北朝来说,到北齐时代,就现在网上很火的“敕勒川、阴山下”那个时候,砖窑温度可以达到1000℃,砖材几乎接近瓷化,能够支撑工匠们完成更加精准的砌筑工艺。
因此北齐时代的墓葬券顶都很陡,高等级大墓一般不会超过80°。
比如湾漳北齐大墓,以60°的陡顶撑起了12.6米的高度!
人进去了之后,得使劲仰脖子,才能看的见券顶中心,用我们东北话说,那简直是特么“溜尖溜尖的”!
再往前的时代,如果是非帝陵的高等级贵族墓葬,北魏的穹隆顶弧度,大概在80-120°之间,西晋的则多在120°以上。
而我画草图,就是通过平移距离和纵向深度的变化,判断这个点子券顶的半夹角大概多大。
这个不会三角函数也没关系,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原理就够用了。
平移一米,如果深度变化也是一米,说明半夹角是45°,整个穹顶弧度是90°。
这么一来,只要深度变化小于平移距离,它的弧度肯定就大于90°,反之就小于90°。
因此我在画图的时候,只需要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,在斜面上取两个点就能判断出来。
有的小伙伴数学学的好,空间想象能力强,不用画图也能完成。
注意!
不是说你想象的出来你就有盗墓天赋,盗墓是犯法的,不要胡思乱想。
十二点半。
北侧边界卡了出来。
东西长度接近六米,深度八米九左右。
这长度可以,不算小了。
如果南北长度也达到六米,主墓室面积就将超过三十平,这个规模即便没有耳室,等级也不会太低。
到了这一步,不少团队肯定就停了。
因为井房在北侧,我们是从井房打洞过来,对准券顶和墓室墙壁的连接点,干就完了。
但我们毕竟不是大多数。
我们是专业北派,是必须要进行卡边的,而且还要在券顶中部,分散的打上几个探点。
这么做的目的,是看一看墓室有没有塌,塌陷的情况怎么样,严不严重。
如果严重,朝衔接点打洞就不保险了,搞不好会导致券顶大面积垮塌,连带着甚至能将盗洞也震塌,人就直接埋里头了。
于是我来到煤堆东侧,再次选好点位,示意小安哥过来下针。
哐啷——
忽然!
探针刚扎进地里,一道开门声从板房前面传来!
我们三个愣了半秒,赶忙拔出探针,踮着脚一溜烟跑到了煤堆后头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