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甚至可能的话,还可以引入超声波清洗技术,通过高频振动使清洗液产生空化效应,剥离土豆表面污垢,彻底取代人工清洗环节……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50章那么代价是什么?(求追读)(第2/2页)
“红外装置可是军用科研部件。”
斯米尔诺夫皱了皱眉,“这样的管制物品,你们青年科技创造中心也能搞到手?”
康斯坦丁摇头说:“我们虽然弄不到高性能的独立部件,但是可以研制简易红外装置,光源、电路都不是问题,唯一有点棘手的就是探测器,只能用灵敏度相对不高的硫化铅来代替。”
“听上去很不错。”
斯米尔诺夫扬了扬眉梢,“那么,这样一台分选机的售价是多少?”
吉米和康斯坦丁对视了眼,主动站了出来。
“这个配置不同,价格也不同。”
“没有红外功能的土豆分选机,初步的定价是1600卢布。”
“带有红外装置的,因为研制成本的问题,价格自然就贵一些,需要2400卢布。”
听到这话,索菲亚猛地抬头,这个报价可整整是成本的一倍之多。
康斯坦丁也是吓了一跳,压低声音道:“这价格好像比我们之前商量好的还高了200卢布?”
老毛子果然没有市场经济的头脑!
吉米没好气地白了眼,开出高价当然是为了给后续的议价留出空间。
………………
“生产一台不带红外功能的土豆分选机需要多久?生产一台带红外装置的又需要多少?”
斯米尔诺夫抛出一系列的实际问题。
康斯坦丁一一解答,让在场的工厂管理层心里都有了底。
“不错,不错。”
斯米尔诺夫拍拍他的胳膊,转过头看向索菲亚,“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时间,好好考虑一下?”
“当然可以。”索菲亚微微一笑。
斯米尔诺夫随即吩咐秘书,让他带着吉米、康斯坦丁等人去厂区参观,而且特意强调已经在食堂里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来款待。
目送着一行人远去的背影,副厂长等高层继续围着样机打转,七嘴八舌,议论纷纷。
“白俄罗斯产的MT-800型分选机,国家目录给出的指导价是1200卢布,不但不带红外功能,而且要买的话,至少得等上一年。”
“他们的机器是贵了些,但好在不需要排队。”
“贵也贵不到哪里去,我听说乌克兰的一家农场花了3500卢布,才从黑市上买来一台分选机。”
“………”
环顾四周,斯米尔诺夫轻轻地咳嗽了声,现场立刻安静了下来。
“听起来是不错,但代价是什么呢?”
“代……代价?”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最终把目光聚焦在厂长身上。
“代价就是不确定性。”
斯米尔诺夫加重语气道:“如果这群大学生手工打造的分选机出了故障,比如金属零件脱落混入原料,又比如因为卡顿造成生产线停工,耽误了生产计划,那就是一场严重的生产事故。”
说话间,左看看,右看看,“这个责任,到时候谁来承担?”
“厂长说得对,我们淀粉厂的核心任务,是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。”
副厂长扶了扶眼镜,“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就是‘处理土豆的吨数’和‘产出淀粉的吨数’。”
斯米尔诺夫道:“这台土豆分选机或许能提升淀粉的质量,但上级不会因为我们上交的淀粉更白更纯,就给我们嘉奖,大家的奖金和升迁,只跟完成的数量挂钩,跟质量无关。”
这番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。
在计划经济的惯性下,没有人会为了“质量”这种无法带来直接收益的东西,去冒险触碰自己安身立命的“产量”红线,虽然手工分拣难以保证质量,但能保证流水线永不停歇。
“可刚刚他们也说,效率能提升一倍。”
忽然间,人群里冒出个不和谐的声音。
“效率提升一倍,听上去很美妙。”
副厂长撇撇嘴:“可这群大学生造出来的机器完好率、故障率到底是多少,谁也不知道,我们不能拿全厂的计划指标陪他们冒险。”
技术科、维修科的负责人也纷纷站出来反对,他们已经习惯维护那些笨重但熟悉的设备,对于青年科技创造中心造出来的“杂牌”机器,既看不懂,也不愿意去修。
引进这样的设备,等于给他们凭空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和失败的风险。
很快地,内部讨论达成了一边倒的共识。
“啪啪。”
斯米尔诺夫拍了下手,“好了,我想大家应该心里都想明白了,那么现在举手表决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