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此,便奠定了后世学习的基本“规律”。
古时候的中国,早在夏商西周时期,继部落之后,实际上就初步产生了较为系统化的学校-庠序。
而在这些学校接受老师传授经验,进行学习的学生,大部分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大贵族与精英阶层。
而平民呢?实际上在那个时候是根本没有机会,也是很难有机会进入学校进行学习的。
直到后来,在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宗法制逐步分崩瓦解,等级体系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。
而在这个时候,实际上,一些有识之士实际上就已经开始招收民间学生弟子了。
同时,像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法家、阴阳家及其相对应的学派,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,最后崛起的。
这些学派,它们实际上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,以及诸多相应事宜,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就比如说儒家,它的代表人物是孔子,他提出“仁”的学说。他主张“爱人”,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,爱惜民力,“为政以德”。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。主张“因材施教”,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,“温故而知新”。
而儒家的“亚圣”孟子,则是提出“春秋无义战”;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。要求统治者用“仁政”治国,轻徭薄赋。还主张不要过分开采资源,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利用。
至于道家,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,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,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。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。
而庄子呢,则是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,“无为而治”。
再然后,到了墨家,它的代表人物是墨子,他主张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,希望人们互助互爱,反对以大欺小、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,支持正义战争。
法家呢,它的代表人物是韩非,他主张改革,反对空谈仁义,提倡法治、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。
兵家,它的代表人物是孙武,他的军事格言是“知彼知己,百战不殆”。
阴阳家,它的代表人物是邹衍。
其学说认为,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。
而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组成,并通过它们的相生相胜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。
除去这些当时在民间知名度较高的学院与学派外,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学派,他们也在积极用自己的观点来阐述世间天下万物运行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