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弘文馆的地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李承乾信步走过一排排书架,指尖掠过那些装帧各异的典籍——有竹简、有帛书、有纸卷,甚至还有几册来自波斯的羊皮典籍。
"陛下,这是新译好的《几何原本》。"秘书少监捧着一摞文稿快步走来,"由波斯学者与大秦(罗马)传教士合作译出。"
李承乾接过翻阅,那些精密的图形与陌生的符号让他眼前一亮:"妙哉!此等学问,正可用于水利工程。"他顿了顿,"译者何在?朕要亲自嘉奖。"
片刻后,一位深目高鼻的老者被引入。此人名唤欧几里得,竟是大秦遗民,漂泊半生终至大唐。
"卿通晓多少语言?"李承乾好奇地问。
老者恭敬行礼:"回陛下,略通希腊、波斯、天竺、大食等七国言语,如今正在学唐言。"
"好!"李承乾当即拍板,"朕欲设'译经院',广译各国典籍,卿可为教授。"
随着诏令下达,一座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启动了。弘文馆西侧新建的译经院内,来自各国的学者济济一堂。最东边的厅堂里,天竺高僧与大唐沙弥合作翻译佛经;西廊下,波斯学者正将《医典》转为汉字;最热闹的是中央的"格物厅",几位大食学者与将作监工匠激烈讨论着某种机械原理。
"陛下,这是大食的'星盘'。"首席译官指着桌上一件铜制仪器,"可测方位、定时辰,航海极为有用。"
李承乾俯身观察那精密刻度:"我大唐的浑仪与之相比如何?"
"各有所长。"译官谨慎回答,"臣等正尝试合二为一..."
"正该如此!"李承乾赞许道,"学问无国界,取其精华便是。"
离开译经院,皇帝一行来到国子监。往日琅琅诵读经书的声音中,如今夹杂着异国语言的腔调。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设的"番学馆",里面数十名学子正在跟随胡师学习波斯语、天竺语乃至大秦语。
"陛下圣明。"国子祭酒感慨,"去岁与波斯交涉时,全靠这些学子传译,省去不少周折。"
"还不够。"李承乾摇头,"朕要每州设一'通言学堂',培养通晓番语的吏员。"
正说着,一阵悠扬的乐声传来。循声而去,只见偏院内几位胡乐师正在教授一种叫"箜篌"的乐器,旁边还有学子学习胡旋舞。
"这是..."
"按陛下旨意,增设'乐舞科'。"祭酒解释,"说是要'采四方之精华'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