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此时,唐太宗抬手示意,六名力士抬着紫檀木匣步入殿中。"至于这枚护佑大军、显圣长安的玉符,"帝王的声音庄重而威严,"着即送入鸿胪寺收藏!鸿胪寺乃我大唐接待四方宾客、处理外交事务之所,玉符置于此处,象征我大唐与诸国友好往来,永世长存!"
话音未落,包裹玉符的锦缎突然无风自动,符文光芒冲天而起,在空中投射出动态画面:敦煌城头的烽火、曲女城的激战、埃克巴坦那的废墟依次闪现,最后凝聚成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讲经的场景。满朝文武纷纷离席跪拜,惊呼"祥瑞天降"。陈玄策望着漂浮在空中的玉符,想起在月氏古道关隘时,玉符曾用符文为他们指引密道,心中满是不舍。
"陛下,此玉符虽有神力,但其发挥作用皆因将士们的勇气与智慧。"陈玄策起身进谏,"臣以为,应在鸿胪寺建'万国来朝阁',将玉符与缴获的迦叶宗法器、天竺典籍一同陈列,让后世子孙铭记这段历史,也彰显我大唐海纳百川的气度。"
唐太宗抚掌大笑:"陈卿所言正合朕意!就命你协同鸿胪寺卿,半月内完成建阁之事。"帝王的目光扫过殿外飘扬的旌旗,"自今日起,大唐与天竺、波斯等国的往来将更加密切。陈卿、蒋卿,你们肩上的担子,还重得很呐!"
退朝时分,陈玄策与蒋师仁并肩立于丹凤门前。望着长安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、鳞次栉比的商铺,两人心中感慨万千。蒋师仁轻抚金错刀,笑道:"大哥,还记得在敦煌那晚吗?我们差点就折在赤瘴藤下。"陈玄策望着腰间空荡荡的位置,那里仿佛还残留着玉符的温度:"但我们挺过来了。如今玉符有了归宿,而我们的使命,才刚刚开始。"
此时,鸿胪寺方向传来悠扬的钟声,似在迎接玉符的到来。秋风卷起漫天落叶,在两人脚下盘旋,宛如一幅壮丽的画卷,为这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,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