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头的沙漏已经漏过两轮,陈玄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,继续投入工作。他要撰写的奏章,不仅要详细汇报平叛的经过、缴获的财宝,还要阐述对西域局势的分析以及未来的战略建议。玉符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,似乎在默默为他提供着灵感。
写到"质子入唐"一节时,陈玄策停下了笔。他想起白天遴选质子的场景,那些天竺青年眼中对大唐的向往与期待。在奏章中,他特意用了较大篇幅介绍这些质子的背景和学识,最后写道:"此十位青年,皆为天竺俊杰。臣以为,可令其入国子监学习,待学成归国,必能成为两国友好之纽带。"
窗外,更夫敲响了三更鼓。书房内,文书筹备工作仍在紧张进行。王玄策带着几名文吏正在给奏章和盟约加盖印章,红色的印泥在烛光下鲜艳夺目。蒋师仁则在检查所有文书的封装情况,特制的檀木匣上,已经烙上了大唐的蟠龙印和天竺的孔雀纹。
突然,玉符剧烈震动起来,符文光芒照亮了整个书房。陈玄策心中一惊,只见光芒在空中勾勒出一幅画面:长安的朱雀大街上,百姓们夹道欢迎天竺使团;大明宫的朝堂上,大唐皇帝展开奏章,龙颜大悦;那烂陀寺内,大唐的学子与天竺的僧人共同研习佛法。
"这或许就是两国交好的未来。"陈玄策喃喃自语,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。他握紧手中的狼毫,继续奋笔疾书。每一个字,都是对和平的期许;每一份文书,都是对未来的承诺。当晨曦染红窗棂时,所有文书终于筹备完毕。这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文字,将随着陈玄策的队伍,踏上前往长安的征程,为大唐与天竺的友好交往,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