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具颠覆性的革新当属“回击炮车”。这种双层木质战车高两丈,外层盾牌覆盖着浸油牛皮,内层装有可旋转的巨型滑轮。当敌军投石机的巨石袭来时,士兵们转动滑轮,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反弹回去。首次试验中,回击炮车不仅成功拦截了投石,还将三块巨石反投到百米外的山崖,引发剧烈崩塌。
然而,军械革新并非一帆风顺。改良后的床弩因结构复杂,维修耗时过长;新制的火药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失效;战象佩戴的护甲增加了负重,导致奔跑速度下降。陈玄策每日泡在工坊,与工匠们反复试验。有次为测试弩机射程,他不慎被弓弦擦伤手臂,鲜血滴落在玉符残片上,残片突然迸发强光,照亮了弩机设计图上的致命缺陷。
随着改进不断推进,军器监的产量逐渐提升。每日都有三百张强弩、五百枚雷火罐、十辆回击炮车下线。陈玄策特意设立了“试错区”,鼓励工匠大胆创新。一名吐蕃少年发明的“连环绊马索”,能在瞬间放倒整排骑兵;泥婆罗老匠人的“伸缩云梯”,可适应不同高度的城墙。这些创意都被迅速投入量产。
当第一支装备新武器的部队进行实战演练时,整个军营为之震撼。改良后的诸葛连弩在三百步外射穿三层铁甲;雷火罐爆炸产生的蓝光咒印,将模拟的蛊虫部队彻底净化;回击炮车更是将“敌军”投石机轰成碎片。玉符残片光芒暴涨,与所有新武器共鸣,在空中投射出古老的战争图腾。
陈玄策站在演练场高处,望着士兵们熟练操作新式军械。他知道,这些凝聚着三国智慧的武器,不仅是对抗阿罗那顺的利刃,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。军器监的炉火仍在燃烧,照亮工匠们疲惫却坚定的脸庞,而玉符残片的力量,也将随着这些革新装备,注入即将到来的决战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