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实中,一个老练的权臣比你想象中敏感得多。你的动机、背景、语气、行动不一致的地方,都可能让他察觉到异常。所谓“主角三句话骗倒权臣”这种桥段,本质上是把政治斗争当成幼儿园游戏。那些真能蛰伏数十年、操控朝局的大人物,是你连一局谈判都赢不了的对手。
不是所有失败者都是“蠢死的”。一个人物失败了,不代表他就是傻子。他可能是判断正确但手段不够;可能是看清一切但力量太弱;可能是方向对了但时运不济。历史中的失败往往是结构性问题,而不是个人失误。
很多写作中为了抬主角,就贬低敌人:“他就是想不明白!”、“他就是想不开!”、“他就是脑子太死!”但如果你细看历史,那些所谓“想不开”的人,在当时往往代表一股真实的社会力量,有数十年乃至百年的政治基础。你若轻描淡写,等于否定整个历史的复杂性。
敌人的行动背后是资源和共谋,不是蠢与不蠢。权力从来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能拥有的。每一个大人物背后都有资源系统、派系结构、舆论支持、地方联络。你要对抗他,不是战胜一个人,而是同时破掉他背后的网络、瓦解他的支持者、取代他的利益秩序。
把这些人写成“刚愎自用”、“偏信谗言”甚至“自己作死”是对现实政治的极大误解。现实中的大人物不但会听不同意见,还懂得平衡各方、制造舆论、分化敌人。你不能靠一两次“智慧点拨”就让他们改弦易辙,他们不是等你“感化”的NPC,而是比你更老练的玩家。
信息不对称不是“别人蠢”,是“你太幸运”。主角知道现代知识,或者提前知晓某场战役、政策效果,这是天然的信息不对称优势。但如果因此把对手写成“怎么连这都不知道”、“连这点都想不明白”,那就犯了偷换逻辑的大忌。
对手不是“看不出来”,而是他根本不可能知道。历史中很多错误决策本质是“做决策时信息不足”,而非“做决策人能力不足”。写作时最该尊重的,不是结果,而是当时的情境。否则,就会产生一种伪强者叙事:你不是赢了,而是拿了剧本作弊,还嘲笑别人没预判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