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银子,按清中期市场银价换算,折合今天的购买力,相当于数亿人民币。大户商人或许勉强凑得出,但普通乡绅、暴发户根本不敢想。而且这只是“官价”,不包括京师打点、上下活动、路费饯行、地方接风、赠礼等隐性开销。
银子只是敲门砖,举荐、门第、党羽缺一不可。捧着银子找到“卖官的”,也别以为接下来就是走马上任。朝廷要审核资格——家世门第、操行名声、举荐背景都在考察之列。清代甚至有规定,捐纳官员需有京官、督抚、藩台或御史荐保,才予录用。
假如你是平头百姓,毫无根基,哪怕银子奉上,也会因无保举人、无士族身份、无政坛门路被排除在外。真正能买到“能当权”的官,大多是那些原本就有举人、贡生功名,或世家子弟借机“加封”的。银子是敲门砖,门第是通行证,举荐是通关符,三者缺一,寸步难行。
不是朝朝有市、年年开放,而是财政、战事、天灾等特殊情势下的临时举措。例如明朝嘉靖大旱、万历抗倭时一度放开捐纳;清朝咸丰为筹军费镇压太平军而大卖官爵;同治年间赈灾救荒也一度卖官筹银。这些捐纳窗口期极短,往往不到几年就封闭。
而一旦窗口期过去,朝廷即着手清理官场,“非法捐纳”一查到底。那些没背景、没靠山、只靠银子硬买上去的,很快成了清查整顿的牺牲品。钱花了,官丢了,甚至可能祸及家族。
即便银子到手、官职到手,真能安心当官吗?各地的宗族、士绅、豪强早已盘根错节,地方资源、税赋、徭役、盐铁矿业、漕运渠道都在他们掌控之中。一个买来的新官,想动地方的奶酪,轻则被排挤架空,重则被弹劾、构陷,搞不好命丧异乡。
比如清代乾隆年间,江南某富庶州城新上任知府因缺乏地方士绅支持,三个月内被地方大户联合弹劾,冠以“滥用刑名”“扰民害商”之罪,革职查办,家产抄没。地方豪强既是经济巨兽,也是政治保护伞,没有与之结盟或牵线搭桥,买来的官职反成祸害。
买官只是入场券,真正的支出才刚开始。历代官场都有“养官”的隐性规则。一个知府每年需向上司、督抚、布政使、京官各处“进孝敬”;地方绅商求事、讼案、税务、徭役都得送“谢礼”。这些礼金开销,远超俸禄。
再看俸银,一个五品知府一年实俸不过数十两,地方事务靠什么运转?靠“潜规则”运作的灰色收入。而没有门路、没有地方支援的买官者,光应付这些“潜规则”,就足以倾家荡产。买官后撑不住的人,比比皆是,买官成了自己埋下的财务深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