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其他小说 > 历史不是爽文 > 第7章 买官很容易?——银子只是第一步,背景更重要

第7章 买官很容易?——银子只是第一步,背景更重要(1 / 2)

可能也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看多了,大多数的小说作者也把有钱买官这个过程简单化了。只要有钱,就直接用钱砸,然后那些卖官的还笑脸相迎。咱们仔细去分析一下,现不现实。

第一,你是求人办事,别人凭什么笑脸相迎?

第二,你们在干一件非法的事,凭什么觉得理所当然?

第三,送钱买官的多了去了,凭什么就你可以被选上?

捧着银子就能封官?理想很丰满,现实太骨感

坊间传闻“有钱能使鬼推磨”,也常有人以为古代官场就是银子的买卖场。可实际上,历史上的买官远比传说复杂。银子确实是敲门砖,但只靠钱,根本进不了官场正门。比如明代洪武初年,朱元璋就严禁买官卖官,官员大多得靠科举出身、军功、荐举。等到明末财政困窘才迫不得已放开捐纳,但那也是有限额、有限期的,绝非“银子到位、官职到手”的简单逻辑。

更何况,官职背后是利益,是土地、税赋、徭役、兵权、司法权,不是随便能明码标价的商品。即便清代咸丰、同治时大卖官爵,那也只是在特定时局、军费告急、朝廷财政接近崩溃的背景下的权宜之计。买官能成事?得看时势、背景、门路,一个不对,钱花了,人进不去。

古代官场有严格的编制和名额限制,不是随便多出个官位就能卖出去。明代中叶的知县,全国不过一千三百来个,知府更只有二百余席。清代编制更加严谨,从京师到地方,各衙门、各部、各司、各府、各县全都按名额核定,不容随意增员。哪怕皇帝说要卖官收钱,也只是拿空出来的、因死亡、罢黜、调任产生的空缺出来售卖。

编制之外想“加塞”?除非有强大的势力在背后运作,硬塞进体制;否则,银子再多,也只能挂个虚衔,戴个顶戴花翎过过瘾,想掌印、想批公文、想收税断案,没门。

别被小说写的“一万两买个知州,五万两买个道台”给骗了。真实的银价远比这离谱得多,且肥缺价格层层抬高。以清代为例,康乾时期普通从五品县令标价三四万两起,到了道光、咸丰年间,因银价波动、官场腐败严重,知府捐纳价往往在十万两以上,而像江南、两广、直隶这些富庶省份的知府价钱至少十五万两起步。

最新小说: 游戏制作:从重铸二次元游戏开始 山村留守妇女们的荒唐往事 电子哪吒 绿野仙踪神医传 八道横行 重生,回到小姨抱私生子回家前 749:没开玩笑,实习生修仙的 长生从狱卒掠夺开始 从谎言之神到诸世之主 血日孤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