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雄之鹰·第十三章
1924年的夏雨带着股海腥味。关东山的青纱帐刚没过腰,黑风口的山道上就多了些陌生的脚印,鞋印边缘带着细密的钉纹,比奉军的军靴窄半寸,在泥地里陷得很深——这是从牡丹江方向来的队伍,二十多个穿着卡其布军装的人背着长枪,帽檐下露出的东洋刀鞘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与关东山的刀柄样式截然不同。
燕彪趴在青纱帐的玉米秆后,手里的步枪枪管缠着伪装的玉米叶,枪托抵着潮湿的黑土。怀表在怀里焐得发烫,表盖内侧新标注的"东洋兵"字样被指腹磨得发亮——他和步鹰追踪奉军余孽到三道沟,却在鹰嘴崖下发现了这些陌生脚印,鞋钉在岩石上留下的菱形印记,与去年货郎描述的"日本关东军"特征完全吻合。
"爹,步叔叔在山洞里发现了罐头。"燕双鹰举着个铁皮盒钻过来,上面印着圈日文,底部的生产批号被雨水泡得发涨。娃的裤脚沾满泥浆,膝盖上的补丁磨出了毛边,是在追野兔时摔的,怀里的怀表链缠着细麻绳,表盖内侧标注的山洞位置与他用红布条做的标记分毫不差。刚满十二岁的他,已经能辨认出五种不同国籍的枪支型号,比同龄孩子多了双识敌的眼睛。
步鹰从山洞里走出来,手里拎着根望远镜背带,帆布上绣着朵樱花,边缘被火燎得发黑。"洞里有七具奉军尸体,"他往地上啐了口带血的唾沫,牙齿咬得咯咯响,"都是被东洋刀劈断了喉咙,伤口斜着切入,深三寸三分,是关东军的劈砍手法。"他用刺刀挑起块染血的布料,上面的"奉军第三旅"臂章被劈成了两半,旁边散落着几枚日本陆军的铜纽扣,上面的樱花纹沾着暗红的血渍。
燕彪展开怀表时,指腹蹭过表盖内侧的等高线。鹰嘴崖的溶洞入口与日军的脚印轨迹形成锐角,最密集的鞋印指向山后的开阔地,那里的草丛被马蹄踏平,留下三十多个菱形蹄铁印——比奉军的马掌小半圈,钉帽上的樱花纹在泥里清晰可辨。"他们骑的是东洋矮脚马,"燕彪用指甲在"开阔地"三个字上划了道,"这种马爬坡稳,适合在关东山的石缝里走。"步鹰往火堆里扔了块松木,火星溅在日军的铜纽扣上:"山洞里的火堆还没灭,他们离开不超过两个时辰,应该在勘察地形。"
老兵拄着包铁拐杖挪过来,拐杖头在泥地里戳出个小坑。"我年轻时在海参崴见过这种兵,"老人往日军的脚印上撒了把土,"当年俄国人跟日本人打仗,这些东洋兵就像狼,专挑夜路走。"燕彪摸了摸怀里的表,突然想起1921年白野留下的字条,上面写着"防东洋狼子野心",字迹被雨水泡得发虚,却比任何警告都来得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