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家突然指着堤岸的裂缝:"1931年洪水时,黑莲就是趁着溃堤倒卖粮食的。"燕明的指尖划过刻痕,突然明白祖父留下这条线的深意——洪水考验的不只是堤坝,更是人心,就像怀表的齿轮,既要在动荡里保持精准,更要在洪流里守住初心。怀表的齿轮突然发出轻响,表针恰好指向凌晨三点,与1998年九江大堤最危急的时刻分毫不差。
接下来的一个月,燕明跟着医疗队在灾区巡诊。在被淹的乡镇卫生院里,他们发现了1946年留下的防疫手册,扉页的消毒流程与当代抗洪医疗队的操作规范惊人吻合;在安置点的教室黑板上,志愿者用粉笔写的"团结"二字,笔锋与1945年南京街头学生标语的笔迹如出一辙。最让燕明动容的是,孩子们用泥巴捏的堤坝模型里,插着无数根红柳枝,枝桠的走向与怀表内侧的刻痕形成奇妙的呼应——原来守护的模样,从来都藏在最朴素的创造里。
立秋时,救灾指挥部收到一批捐赠的物资,其中一个防水箱里,装着白野1954年防汛时用过的雨量计。燕明拆开包装,金属刻度盘上的锈蚀痕迹与怀表外壳的磨损属同一时期,指针摆动的幅度与1941年重庆防空洞的气压计完全吻合。箱底压着一张字条,是燕平中年时的笔迹,墨迹已有些洇开:"水可以漫过堤岸,但漫不过人心筑起的防线。"燕明将雨量计摆在临时指挥部的桌上,玻璃映出的刻度与窗外的水位监测仪,像两代人守护的坐标,始终锚定着生命的底线。
国庆节那天,燕明带着女儿来到加固后的大堤。孩子们在新栽的杨树下系上红丝带,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把燕溪画的水彩画贴在纪念碑上,辫梢的红绳与1949年南京街头的红领巾在风里同频摆动。燕溪突然指着怀表盖内侧的刻痕:"爸爸,这些地名连起来,像不像长江的河道?"燕明望着女儿发亮的眼睛,想起1945年的少年、1965年的燕平、1984年的自己,突然明白有些传承,就是让孩子在灾难里学会坚强,在重建时懂得珍惜。
暮色降临时,燕明把怀表放在纪念碑前。月光下的铜表泛着柔和的光,表盖内侧的刻痕与石碑上"众志成城"四个大字重叠,雨水冲刷过的金属表面,映出远处救灾帐篷的点点灯火。"爷爷说过,"燕明牵着燕溪的手往回走,"怀表记的是时间,而人要记住的是那些一起扛过难的人。"女儿的小手握紧他的掌心,怀表齿轮转动的声音里,混着远处传来的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,像无数颗心在堤坝上跳动,汇成比洪流更汹涌的力量。
洪水退去的土地上,新插的秧苗在风中摇晃。燕明望着怀表投射在田埂上的刻痕,那些地名从上游到下游,从过去到现在,最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