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日清晨,少年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潮里,看着人民解放军把国企抛向天空。红旗升到顶端的瞬间,他打开怀表,表盖内侧的刻痕在阳光下投射出细碎的光斑,像无数颗星星落在地上。
人群中的欢呼声浪涛般涌来,有人举着"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"的标语,有人背着孩子跳起来欢呼,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,辫子上的红绳在风里飘动,与1949年南京街头那个孩子的红绳一模一样。
庆典结束后,少年独自来到东单的茶馆。当年白野坐过的靠窗位置空着,桌上的粗瓷碗里,茉莉花茶的热气正袅袅升起。一个穿蓝布衫的老者走进来,看见少年手里的怀表,突然停下脚步:"这表...我在1933年的长城见过,一个姓燕的年轻人带着它。"少年抬头时,看见老者耳后有一道浅疤——正是当年在喜峰口传递情报的游击队员。
老者坐在对面,看着怀表盖内侧的刻痕:"那时候我们都以为,这辈子看不到天亮了。"少年给老者续上茶,水汽模糊了两人的视线,却清晰映出窗外飘扬的红旗。怀表的指针指向正午十二点,齿轮转动的声音与街上的锣鼓声融为一体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跨越三十年的约定:从长城到长江,从烽火到和平,总有人守着这块土地,守着心底的光。
暮色降临时,少年把怀表放进历史博物馆的展柜。展柜的灯光下,表盖内侧的直线刻痕与旁边的"人民英雄纪念碑"设计图重叠,构成一道无形的线。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:"此表见证1931至1949年的抗争历程,现藏于此,以志不忘。"少年转身离开时,看见一个戴红领巾的孩子正趴在展柜前,手指跟着刻痕的轨迹慢慢移动,眼里映着与当年那个少年相同的光。
走出博物馆,北平的街灯次第亮起。长安街上的电车叮当作响,载着下班的人们驶向万家灯火。少年望着天边的晚霞,想起白野在济南说的那句话:"路不在表上,在脚下。"
他朝着灯火深处走去,背影渐渐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,像一滴水汇入江河——那些被怀表记录的长夜,那些用生命守护的黎明,最终都化作这片土地上,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