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冬日的清晨,天光吝啬。灰蒙蒙的寒气如同粘稠的冰水,沉甸甸地压在筒子楼狭窄的过道里。走廊两侧一扇扇紧闭的深色木门,门楣上凝结着厚厚的白霜。空气里弥漫着蜂窝煤燃烧后呛人的硫磺味、隔夜饭菜的油腻气息,以及一种属于集体生活空间特有的、难以言喻的混杂气味。
林阳裹紧军绿色大衣,拎着两个刷洗得发白的搪瓷饭盆,推开吱呀作响的公共厨房门。一股更加强烈的、混合着油烟、水汽和煮粥味道的热浪扑面而来。厨房不大,靠墙砌着一溜砖灶,几个煤球炉子正烧着,蓝色的火苗舔舐着乌黑的锅底。几个穿着臃肿棉袄、头发蓬松的妇女正忙碌着,搅动锅里翻滚的稀粥,或是从蒸笼里往外拿热腾腾的馒头、窝头。
“哟,小林同志,起这么早啊?”一个圆脸盘、系着深蓝色围裙的中年妇女热情地招呼,她是隔壁邻居王大姐,丈夫在教育部后勤处工作,“快,刚出锅的二合面馒头,热乎着呢!给你和苏老师留俩?”她麻利地用筷子夹起两个黄白相间的馒头,放进林阳递过去的饭盆里。
“谢谢王大姐。”林阳笑了笑,将饭盆放在灶台边沿,拧开水龙头,冰冷的自来水哗哗地冲刷着另一个饭盆。
“谢啥,远亲不如近邻嘛!”王大姐一边搅着粥,一边压低了些声音,带着点神秘兮兮的八卦意味,“哎,小林,听说你跟苏老师是秦主任亲自从省里调来的专家?了不得啊!刚来就进了核心组,多少老学究熬一辈子都进不去呢!”她话里带着羡慕,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。
“工作需要,组织信任。”林阳含糊地应着,专心洗着饭盆。他深知在这种地方,言多必失。
“那是!秦主任看人准着呢!”旁边一个正切咸菜的瘦高个妇女插话,她是楼下张工的爱人,语气带着点酸溜溜,“不过啊,小林同志,你们刚来,可能不知道,这京城的水啊,深着呢!尤其你们搞的那个什么……技术平台?听说动静挺大?可得留神点,挡了人家的道儿,可没好果子吃!”她朝林阳挤挤眼,一副“你懂的”表情。
林阳动作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,继续冲洗着饭盆,没接话。这种看似好意的“提醒”,往往包裹着试探和流言的种子。
就在这时,厨房角落传来两个压得更低的交谈声,像老鼠在窸窣啃噬。
“……听说了吗?就新来那俩,姓林的,还有那个姓苏的女研究员……”声音沙哑,是住在楼道尽头的老钱头,以前在文化部门资料室工作,退休后嘴碎得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