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鹏掐灭了烟头,脸上的玩世不恭收敛起来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少有的郑重。他站起身,走到林阳面前,伸出手:“阳子,以前呢,咱俩算是互相帮忙,各取所需。但这次的事儿,哥是真服了!你这人,够意思,有胆识,更有这个!”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,“往后,咱别光讲‘帮忙’了,太生分。交个朋友,怎么样?真朋友!”
他顿了顿,声音压得更低,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属于“内部人”的精明:“哥在革委会那头,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,就是个跑腿打杂的。但你也知道,那地方,消息总是灵通点。哪个部门要查什么,哪条线上有点风吹草动,谁和谁不对付……这些个鸡毛蒜皮,哥多少能听到点风声。”
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林阳:“你路子广,本事大,但树大招风。往后,要是再遇上个什么王癞子、李癞子,或者别的什么不开眼的想找麻烦……提前知道点消息,总比两眼一抹黑强,对吧?哥这边呢,万一有点啥小麻烦,需要点‘硬通货’救急,或者想给家里老人孩子弄点稀罕吃食……老弟你路子野,手指缝里漏点,也就帮哥大忙了。咱这叫……互通有无,互相照应!”
周鹏这番话,说得极其直白,也极其坦诚。他主动递出了橄榄枝,要求建立一种超越普通利益交换的、更紧密也更危险的“盟友”关系。他将自己定位为林阳在革委会内部的“耳朵”和“预警器”,而林阳,则需要为他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。这是一种基于相互需要和风险共担的深度捆绑。
林阳看着周鹏伸出的手,又看了看他眼中那份郑重的期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。他心中了然。经过王癞子这场风波,周鹏看到了他的价值,也看到了和他深度绑定的潜在利益(物资)和安全感(信息预警)。而林阳,也确实需要这样一双能深入革委会内部的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。孙卫东的教训告诉他,在这个年代,信息就是生命线。
没有过多的犹豫,林阳伸出手,用力握住了周鹏的手。手掌宽厚有力,传递着一种无声的承诺。
“周哥言重了。”林阳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,“能交周哥这个朋友,是我的运气。以后,互相照应!”
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,摇晃了两下。没有歃血为盟的仪式,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,但在仓库昏黄的光线下,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彼此认可的、隐秘而牢固的同盟关系,就此达成。林阳在县城权力机构最敏感的地带——革命委员会内部,成功地嵌入了一枚属于自己的、虽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棋子。这条“暗线”,将成为他未来在这座小城安身立命、乃至更进一步的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