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哼,一份证明信而已。”孙卫东将信丢在桌上,语气依旧冰冷,“就算你有点‘门路’,搞点小动作,能解释你买房的钱?能解释你日常的‘高水平’生活?”
林阳没有争辩,平静地拿出了第二份文件。这是一叠钉在一起的单据,纸张有些发黄发脆,是粮站专用的收购凭证。上面清晰地记录着:
* 售粮人:王老栓(王家庄生产队)
* 品名:小麦/玉米/大豆(每次种类不同)
* 数量:每次几十斤至一百斤不等(数量控制得恰到好处,既不算少得可疑,又不足以引发粮站过多关注)
* 时间:跨度近两年,大约每季度一次。
* 金额:按当时统购价结算,有收款人签字(王老栓的指模或歪歪扭扭的签名)和粮站收购员的签章。
* 备注栏:均注明“自留地产出余粮”。
“这是我姥爷王老栓,这两年断断续续向县粮站出售自留地产出余粮的凭证。”林阳的声音依旧平稳,“姥爷是老庄稼把式,侍弄自留地很上心,加上老天爷偶尔赏脸,收成比别人家好些。他老人家节俭了一辈子,舍不得吃,都攒着卖了换钱,说是要给我和小雨留点念想。”他适时地流露出一丝对老人的感激和愧疚,“这些钱,零零碎碎攒下来,也有几百块。再加上厂里的工资奖金,我平时省吃俭用,几年下来,才勉强凑够买房的首付……那房子,位置偏,又破旧,价格其实比领导们想的要低不少。”
孙卫东拿起那叠粮站单据,仔细翻看。单据老旧,印章清晰,签名指模俱全,时间跨度合理,数量也符合一个“勤快老农”自留地的产出极限。他看向负责外调的组员,组员微微点头,示意单据真实无误,粮站方面也确认王老栓确有多次小额售粮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