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汴州主城到下游的陈留,绵延百里的河道两岸,搭起了密密麻麻的临时棚屋和军用营帐。民夫们扛着锄头、铁锹,排着队领取工具;士兵们则推着独轮车,搬运着从远处运来的石料、木桩。
龙天策亲自来到开工仪式现场,没有繁复的礼节,只是站在河堤上,对着黑压压的军民,朗声道:“乡亲们,弟兄们!这汴水,是咱们河南道的母亲河,也是咱们的心头患。今日,咱们军民一条心,把河道挖宽了,把河堤筑牢了,往后,汛期不怕淹,漕运不怕堵,子孙后代都能受益!”
他举起一把铁锹,用力插进脚下的泥土:“我宣布,汴水疏浚工程,开工!”
“开工!开工!” 军民齐声呐喊,声浪震天,惊飞了河面上的水鸟。
按照“民七分,军三分”的规矩,工程迅速铺开。
民夫们负责最繁重的开挖淤泥、搬运土方——这是他们最熟悉的活计,七成人手,恰好能保证河道全线同步推进。一个来自睢阳的老农,拿着锄头,一边挖泥一边对身边的年轻人说:“慢点挖,把底下的硬土留着,能当河堤的底子,龙大人说了,要修就修能用百年的堤!”
士兵们则承担起技术含量稍高的工作:清淤时用军中铁匠打造的铁耙,效率更高;加固河堤时,按军中的标准夯土,每一层都要夯实三遍;遇到浅滩礁石,便由士兵们用炸药(军中管制物品,由专人操作)炸开,再由民夫清理。
邓铿负责整体调度,骑着马在河堤上来回巡查,不时停下来,核对物料清单:“民夫的锄头不够了,让军械营赶紧再打一批,优先送过来!”“东边的饮水点不够,让士兵们帮忙挖几口井,军民共用!”
房衍则主管后勤,看着账本上日益增长的消耗,眉头却舒展着:“按这个进度,粮食消耗比预计的少两成——民夫们自己带了不少干粮,士兵们也省着吃,看来这‘军民一体’,真能省不少事。”
龙天策每日都会沿着河堤巡查,有时会接过民夫的锄头,挖几锹淤泥;有时会帮士兵扶着木桩,看他们夯土;更多的时候,是站在河边,看着军民们协同劳作的场景,嘴角带着欣慰的笑意。
他看到,一个民夫中暑晕倒,旁边的士兵立刻跑过去,把他抬到阴凉处,喂他喝随身携带的解暑药;他看到,士兵们的独轮车陷进泥里,几个民夫二话不说,上前帮忙推出来;他甚至看到,傍晚收工时,民夫和士兵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各自带来的咸菜,有说有笑,像一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