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舞台剧排练室的玻璃雨
《夏蝉与火炬》的第一次联排在傍晚进行。林阳推开排练室的门,看见舞台上挂满了透明塑料袋,里面装着水和玻璃球,灯光一打,整个空间飘满晃动的光斑。扮演主角的女生正举着用可乐瓶做的火炬,瓶里的玻璃球随着跑动发出叮当响,像极了他小说里写的“雨夜火炬传递”。
“林阳学长!”道具组的男生跑过来,手里捧着个木盒,“这是我们做的‘时间胶囊火炬’,里面要装观众写的‘发光瞬间’,闭幕式时埋进纪念林。”木盒表面刻着祥云纹路,盒盖上嵌着颗裂开的玻璃球,和纪念林信箱里的那颗一模一样。排练室的角落堆着用废旧报纸做的火炬,每个火炬柄上都贴着便签,写着“来自2009级中文系的光”。
排练到“玻璃球发芽”段落时,扮演小宇的男孩突然忘词。林阳走上台示范,拿起道具火炬说:“当你看见玻璃球裂缝里的芽,就该知道,光从来不会熄灭,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。”话音刚落,排练室的灯突然全灭,只有塑料袋里的玻璃球在黑暗中闪着微光,像下了一场无声的玻璃雨。
“刚才那瞬间太有感觉了!”导演激动地拍手,“就保持这个氛围!结尾时让所有演员把火炬里的玻璃球倒进花盆,象征光的传承。”林阳看着黑暗中闪烁的光点,想起去年冬天社区孩子的铁皮信箱,想起津南商场的蒜苗火炬,忽然觉得这场舞台剧不是改编,而是把散落各处的光重新收集起来。
(四)答辩现场的火炬书签
毕业论文答辩在四月十日上午进行。林阳站在讲台前,PPT的最后一页没有放理论模型,而是张纪念林信箱的照片——绿芽从信纸上钻出来,背景是初绽的桃花。“我的研究结论是,”他顿了顿,举起手里的火炬书签,“奥运精神的传承就像这颗玻璃球,当它被埋进生活的土壤,终会发出比火焰更持久的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