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包里的校报边角被风吹动,那篇学术论文竞赛的报道已经泛黄。绩点3.8的目标在期末如愿达成,现在毕业论文成了新的战场。但每当他对着枯燥的理论发愁时,总会想起表姐说的“火炬订单”,想起社区孩子亮晶晶的眼睛,那些瞬间让冰冷的文字有了温度。
(三)传承展上的老照片
“奥运精神传承展”在周末开幕。林阳站在展厅入口,看见雅典老火炬手的照片被放大挂在显眼位置,照片里的老人正举着火炬微笑,背景是2004年雅典的卫城。照片下方的展签写着:“火炬传递的不是火焰,而是 generations of light(代际之光)”。
“林阳同学!”老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。他转身看见老人戴着新的奥运手环,手里捧着个木盒,“这是我当年传递的火炬复制品,今天带来给孩子们看看。”打开木盒,金属火炬上的古希腊文字在灯光下闪着幽光,手柄处有道明显的刻痕,和林阳传递的那支仿制品上的痕迹惊人地相似。
“知道这道刻痕怎么来的吗?”老人指着刻痕,“2004年传递时,我前面的希腊小姑娘不小心摔了一跤,火炬磕在石阶上留下的。后来我问她为什么哭,她说‘怕火炬的光灭了’,我就跟她说:‘光在心里,不在火炬上。’”他忽然转向林阳,“你小说里写的‘玻璃球火种’,跟这话一个意思。”
展厅角落的屏幕循环播放着长师火炬传递的影像。林阳看见自己跑过图书馆台阶的画面,火炬的影子投在墙上,旁边有片爬山虎叶子恰好落在“火焰”位置。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屏幕喊:“妈妈!那是给我玻璃罐的哥哥!”她手里举着的纸板火炬上,歪歪扭扭贴着彩色玻璃纸,在灯光下晃出细碎的光。
“林阳哥哥!”小女孩跑过来,往他手里塞了颗用彩泥做的“玻璃球”,“这是我做的秋天版火种,里面包着枫叶呢!”彩泥球沉甸甸的,像握着一小块凝结的秋光。林阳想起《夏蝉与火炬》的最新章节:主角在秋天的社区活动里,教孩子们用落叶做火炬,点燃时升起的不是烟,而是无数片飞舞的金叶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