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春的九月把空气滤得清亮,林阳踩着满地金黄的落叶去图书馆时,鞋底碾过的银杏叶发出脆响。校道旁的公告栏还贴着未撕净的奥运海报,边角卷起的“同一个世界”字样下,不知谁用粉笔添了句:“同一个秋天,我们都在发光”。书包侧袋里的玻璃球随着步伐轻晃,那是社区小女孩送的“火种”,此刻在阳光下透出琥珀色的光。
“林阳!等会儿!”赵磊抱着一摞考研资料追上来,额角沾着片枫叶,“你听说没?校出版社要把《夏蝉与火炬》做成文创笔记本了!刚才我看见样稿,内页印着你小说里的金句,还有纪念林的照片!”他晃了晃手里的宣传单,“下周的‘奥运精神传承展’,你得去当嘉宾,讲讲小说背后的故事。”
图书馆七楼的自习区飘着新书油墨味。林阳刚坐下,就看见对面的女生正在读《夏蝉与火炬》的打印版,书页间夹着枚银杏叶书签。她突然抬头:“同学,你是不是书里写的那个火炬手?”他还没回答,女生已从包里掏出个玻璃瓶,里面装满了彩色玻璃球:“我照着书里写的,收集了一夏天的玻璃球,打算秋天埋进纪念林,当‘文学火种’。”
窗外传来一阵喧闹。体育系的学生们正在搬运充气五环,为下周的展览做准备。林阳想起八月底奥运闭幕那天,学校组织的“星光火炬跑”——每个人举着LED灯做的火炬,绕着操场跑圈,纪念林的卡片上挂满了闭幕感想。有张卡片他至今记得:“夏天的奥运像玻璃球,秋天了还在发光。”
(二)津南商场的火炬订单
手机在堆满专业书的缝隙里震动,屏幕亮起时,林阳正用红笔在毕业论文大纲上画重点。表姐李曼的头像跳个不停,对话框里甩出一串语音:“林阳!姐这儿接了个大订单!”他点开听,背景音里全是包装纸的哗啦声,“有个幼儿园要订三百个奥运火炬模型当教具,园长说看了你的小说,觉得‘让孩子从小握着光’特别有意义!”
“三百个?你们商场存货够吗?”林阳忍不住笑。
“够啥呀!”李曼的声音透着兴奋,“我跟经理申请了定制款,手柄刻着‘夏蝉与火炬’的字样,顶端‘火焰’用的是你说的那种反光纸!对了,园长还问能不能请你录个视频,给孩子们讲讲‘火炬里的玻璃球故事’。”她顿了顿,压低声音,“你老姑知道了,非说这是‘文化输出’,让我把你小说打印稿摆柜台上当宣传——你说等冬天你回老家,能不能给我们商场的孩子们上堂写作课?”
挂了电话,林阳望着窗外渐渐变红的爬山虎。上周出版社编辑打电话说,《夏蝉与火炬》的精选集里要收录一篇他的创作谈,标题暂定“从操场到鸟巢:一个80后的奥运叙事”。他想起昨晚写到凌晨的段落:主角在秋天的纪念林里挖出去年埋下的玻璃球,发现球面上凝结着露珠,像封存了整个夏天的阳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