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雅琴却皱起眉头:"轱辘,你现在这身体,能应付得来吗?"
王轱辘摆摆手:"具体让梨生去谈,我只管把关。对了老李,你侄子那个厂子,设备怎么样?"
"挺新的,去年才进口的生产线。"李大勇凑近些,"怎么,你想扩大生产?"
王轱辘点点头:"趁热打铁。既然市场打开了,就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。"
雪停了,但刺骨的寒风依然呼啸。王轱辘坐在温暖的屋里,思绪却飘得很远。他想起了合作社刚成立时的艰难,想起了李青熬制第一锅梨膏糖时的专注神情,想起了这些年来的风风雨雨。如今,这个小小的合作社终于有了出头之日。
傍晚,梨生和梨叶冒着风雪回来了,两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红晕。
"爸,姥姥,你们猜怎么着?"梨叶迫不及待地脱下沾雪的外套,"咱们的梨膏糖被选为县里的'特色旅游商品',明年要在各个景区设专柜!"
梨生补充道:"还有,省电视台要来拍纪录片,说是要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。"
沈雅琴忙给孩子们倒热水:"先暖暖身子,慢慢说。这么大的雪,你们也真是的,不能等明天再来报喜吗?"
"姥姥,等不及啊!"梨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文件,"这是电商平台的合作意向书,条件相当优厚。他们承诺年销售额不低于五百万,还负责全部推广费用。"
王轱辘仔细翻看着文件,时而点头时而皱眉:"销量要求不低,但分成比例还可以。不过这条不行——"他指着其中一项条款,"他们要求独家供货权,这等于把咱们绑死了。"
梨生凑过来看:"爸说得对,这条得改。咱们刚打开的市场,不能全交给一家。"
晚饭时,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,热气腾腾中讨论着合作社的未来。王青山和王思远在客厅里跑来跑去,模仿着电视里看到的"王理事长讲话",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。
"爸,我有个想法。"梨生放下筷子,"咱们是不是把青山注册了?'青山梨膏糖'这个名字得保护起来。"
王轱辘点点头:"早该办了。还有配方公开的事。"
"这事交给我吧。"梨叶自告奋勇,"我大学同学在知识产权局工作,可以帮我们加快审批。"
沈雅琴给每人碗里添了块豆腐:"你们啊,别光顾着事业。马上过年了,家里也该准备准备了。艾米丽父母不是说要来中国过年吗?客房得收拾出来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