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阳光透过梨树叶隙,在王轱辘的轮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他缓缓操控着轮椅来到合作社办公室门前,抬头望着门楣上那块略显陈旧的匾额——"青山村农产品合作社",那是十年前县里领导亲自题写的。
"理事长,您来了!"新来的会计小刘正好出门倒水,见到王轱辘连忙放下水壶,"我帮您推轮椅吧?"
王轱辘摆摆手:"不用,我自己能行。"轮椅慢慢的进了办公室,动作虽慢却很稳当。
办公室里,梨叶正在和几个村干部讨论秋梨的销售方案,见父亲进来,立刻起身相迎:"爸,您怎么来了?医生说您还得静养一阵子呢。"
王轱辘笑了笑:"躺久了骨头疼,出来活动活动。"他环顾四周,"梨生呢?"
"去县里参加电商培训了,下午才能回来。"梨叶给父亲倒了杯温水,"爸,您要是有什么事,打个电话就行,何必亲自跑一趟。"
王轱辘从怀里掏出一个牛皮纸袋:"我拟了一个方案,关于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规划。你等梨生回来,一起看看。"
梨叶接过文件,粗略翻了几页,惊讶地抬头:"爸,您这是..."
"我老了,该把担子交给你们年轻人了。"王轱辘的声音很平静,"方案里写得很清楚,梨生负责对外业务和市场拓展,你主抓生产和内部管理,菌生管财务和后勤。各司其职,互相配合。"
梨叶的眼圈一下子红了:"爸,您别这么说。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,合作社离不开您。"
王轱辘拍拍女儿的手:"傻丫头,哪有离不开的人。我这不是撒手不管,是退居二线当顾问。"他指了指文件最后一页,"我还建议成立理事会,重大事项集体决策,不能一个人说了算。这样更规范,也更长久。"
正说着,李大勇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:"老王,你在这儿啊!我找你半天了。"他抹了一把汗,"县农业局来人了,说要参观咱们的新品种梨园,老支书让我来请你。"
王轱辘摇摇头:"我现在这样子,见什么客。让梨生回来接待,或者你去也行。"
李大勇瞪大眼睛:"我去?我一个大老粗,哪会跟领导打交道?"
"你怎么就不行了?"王轱辘笑道,"你是合作社的元老,梨园的情况比谁都熟。再说,你现在是理事会成员,该担起责任了。"
李大勇挠挠头,还想推辞,梨叶已经站起身:"李叔,我陪您一起去。爸说得对,咱们得学着独当一面了。"
看着女儿和李大勇离去的背影,王轱辘长舒一口气。他摇着轮椅来到档案柜前,翻出合作社最早的那本账册。纸张已经泛黄,上面歪歪扭扭地记录着最初的几笔收支——那是十几户村民凑的启动资金,最多的出了两千块,最少的只有五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