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梨树枝叶的缝隙洒在合作社新装修的直播间里,王轱辘坐在轮椅上,有些局促地整理着衣领。梨叶正忙着调试直播设备,菌生则在检查今天要展示的产品——新一批刚熬制好的梨膏糖。
"爸,您别紧张,就当跟平时聊天一样。"梨叶把一杯温水放在王轱辘面前,"待会儿我会在旁边提示您。"
王轱辘端起水杯喝了一口,喉结上下滚动:"我这老头子哪会搞这些新鲜玩意儿,要不还是你来吧?"
"那可不行。"梨叶调整着摄像头的角度,"现在消费者就爱听创始人讲故事,特别是您这样的励志人物。"
沈雅琴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一把木梳:"来来来,我再给你梳梳头,上镜要精神点。"她熟练地给王轱辘梳好花白的头发,又替他整了整衣领,"记住啊,讲您和我妈怎么熬出第一锅梨膏糖那段,特别打动人。"
李大勇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进来,手里还举着个自拍杆:"老王,我可是把你的首场直播发朋友圈了,县里好多人都等着看呢!"
王轱辘无奈地摇摇头,看着直播间墙上的时钟指针慢慢指向九点。梨叶比了个手势,直播正式开始。
"各位网友大家好,欢迎来到青山村合作社直播间。"梨叶对着镜头熟练地问候,"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合作社创始人王轱辘老先生,为大家讲述青山村梨膏糖的故事。"
王轱辘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弹幕和点赞,一时有些不适应。梨叶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,示意他说话。
"大家好,我是王轱辘。"他清了清嗓子,"我们青山村的梨膏糖有上百年历史了,最早是我母亲家传下来的手艺..."
随着讲述的深入,王轱辘渐渐忘记了紧张。他讲起年轻时和李青一起在土灶前熬糖的情景,讲起为了改良配方反复试验的艰辛,讲起合作社成立初期只有几口铁锅的窘迫。直播间的人数不断攀升,弹幕也越来越密集。
"王爷爷太感人了!"
"这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!"
"梨膏糖怎么卖?我要下单支持!"
当王轱辘讲到李青因病去世那段时,声音有些哽咽。沈雅琴悄悄递上一块手帕,镜头外的李大勇也红了眼眶。
"后来是我丈母娘沈雅琴,也就是李青的母亲,帮着我撑起了这个家。"王轱辘擦了擦眼角,"现在我们合作社有三十多户社员,每年能产上万斤梨膏糖..."
直播进行到一半,观看人数已经突破十万。梨叶惊喜地发现,后台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,原本准备的库存眼看就要告罄。
"爸,网友都想听您唱首山歌,您看..."梨叶小声询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