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科心法要诀1-6(2 / 2)

【注释】但凡疮肿已经形成,却不能高突起来,也难以溃破出脓,或者表现为坚硬的肿块,颜色不红却疼痛,又或者没有疼痛,脓液稀少且清稀,疮口难以愈合,这些情况都是气血虚弱的表现。此时治疗应该以大力补养气血、调和营卫为主要方法,以祛除毒邪为辅助,再加入具有辛香之性的药物,来行散郁滞之气,加入温热的药物,抵御风寒之邪。等到脓液排出、肿势消退、腐肉完全去除,气血充足了,新肉自然就会生长。

虚实治法歌

痈疽未脓灸最良,药服托里自安康,发热恶寒身拘紧,无汗表散功最长。肿硬口干二便秘,下利毒热自然凉,焮痛热盛烦躁渴,便和清热自吉昌。内脓不出瘀肉塞,用刀开割法相当,软漫无脓不腐溃,宜服温补助生阳。溃后新肉如冻色,倍加温热自吉祥,大汗亡阳桂枝附,自汗肢厥四逆汤。脾虚溃后肌消瘦,脓水清稀面白黄,不眠发热疮口懈,食少作渴大便溏,宜服清补助脾剂,投方应证保无妨。

【注释】大凡治疗痈疽,无论其阴阳、表里属性,也不论患病天数长短,只要还未见到脓液形成,都适宜采用艾灸疗法。若出现局部焮肿发热且脉象浮的情况,适宜使用托里的药物。倘若脉象紧,伴有发热、怕冷,全身拘紧且无汗,就适宜用解表发散的药物。若肿硬、口干,大小便都艰涩不通,应当使用通下的药物,以宣泄体内毒热。若焮痛且病势深沉,患者烦躁、喜饮冷水,口燥舌干但大便正常,宜用清热的药物。如果内部有脓却排不出来,是因为瘀肉堵塞了疮口,这时要用刀切开引流。若患处软而漫肿,没有脓液,也不发生腐溃,这是阳虚的表现,需用温补的方剂来助长阳气。痈疽破溃后,新肉生长迟缓,颜色如冻伤般,这是肉冷肌寒,应加倍使用温热的药物。若出现大汗淋漓不止,这是亡阳的症状,宜用桂枝、附子等药物。若自汗且四肢厥冷,宜用四逆汤。要是破溃后肌肉消瘦,脓液清稀,面色黄白,这是脾虚;失眠发热,是虚火上炎;疮口松弛扩大,是气陷不能固摄;食量减少、口渴,大便溏薄,是脾虚有热,这些情况都适宜服用清补并能助脾的药物。

痈疽针法歌

取脓除瘜用铍针,轻重疾徐在一心,皮薄针深伤好肉,肉厚针浅毒犹存。肿高且软针四五,坚肿宜针六七分,肿平肉色全不变,此证当针寸许深。背腹肋胁生毒患,扁针斜入始全身,欲大开口针斜出,小开直出法须遵。气虚先补针宜后,脓出症退效如神,用在十日半月后,使毒外出不伤人。又有不宜用针处,瘿瘤冬月与骨筋。

【注释】经典说:痈疽若有赘生物,应当用针切开去除。又说:铍针不像锋针那样锐利,是用来排出大脓的。所以说取脓和去除赘生物要用铍针。进针的轻重、快慢,都有固定的标准,需要医者心中衡量把握使用,不可随意操作。因为如果皮肤薄而进针过深,反而会伤到好的肌肉;如果肌肉厚而进针太浅,毒又难以排出。一般来说,肿高且软的,病变在肌肉,针入四五分;肿低且坚硬的,病变在筋脉,针入六七分;肿平且肉色不变的,病变附着在骨上,适宜针入一寸左右;如果毒生在背、腹、肋胁等部位,适宜用扁针斜着刺入,以防穿透筋膜。针一旦穿透脓腔,看疮口必定有像珠子一样的脓出来,这时如果想开大疮口,就将针斜着拔出;如果想开小疮口,就将针直着拔出。这就是所说的逆着脓势挤出脓液,顺着脓势引出脓液。随即用棉纸捻蘸元珠膏放入疮口,使脓液汇聚,两三个时辰后将纸捻取出,疮口贴上太乙膏,四周敷上乌龙膏。元气虚弱的人,一定要先补养身体然后再行针,脓一排出那么各种症状都会消退。再者,用针要把握好时机,不能太早,也不能太迟,比如在十天之内,疮还坚硬的时候,用铍针在当头点破。半月后还没有化脓腐溃的,用铍针按品字形开三个孔,不论深浅,以患者感到疼痛为止,随后使用药筒拔法进行拔脓。另外还有不适合用针的情况,像瘿瘤、结核之类,肚脐、骨节靠近筋的地方,以及冬季万物闭藏的时候,都在禁忌之列。

最新小说: 寻宝全世界 红楼之老祖宗自救指南 养废的崽先别扔,将军夫人回来了 当兵发老婆,这个新兵有点猛! 闪电灵探 穿成废柴小师妹,拿捏阴鸷病娇 我与陛下和太子都重生了 嫁给一个小佐领(清穿) 不可告人 媚君心,夺后位,重生妖妃杀疯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