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集注】程林说:患病泄泻,那么脾胃就会衰弱并且津液枯竭,所以口渴想喝水;而脾胃又不能制约水液,所以小便不通畅,脾厌恶湿邪,所以腹部胀满;肾主持水液,所以阴囊肿大,这无疑是患了水病。如果小便通畅那么水液就能正常运行,汗出那么水液就能向外发散,即使不用药也会自愈。
患有水病的人,眼睛下方有像卧蚕一样的水肿,并且眼睛缺乏光泽,脉象沉伏,患者会出现消渴的症状。患水病腹部肿大,小便不通畅,脉象沉伏到几乎摸不到的,体内有水邪,可以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。
【按语】“患者会出现消渴的症状”的下面,古代版本中有“患水病腹部肿大,小便不通畅,脉象沉伏到几乎摸不到的,体内有水邪,可以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”这四句话,与上文的文义不连贯,应当另外分为一条,排在这一篇第五条的后面,才符合里水病的脉象和症状。
【注释】眼睛下方的眼窝部位,属于足太阴脾经所主。眼睛下方微微肿胀,是有水邪的表现。只有脾脏不能制约水液,那么水液就会泛滥成病,所以水病刚开始的时候必定会先在眼睛下方出现微微肿胀的情况。有像卧蚕一样的形状,这是水病的症状,面目缺乏光泽,这是水病的面色表现;脉象沉伏很厉害,这是水病的脉象;消渴而口渴想喝水,这是水病的病因,这些都是水病先出现的征兆。
【集注】赵良说:《内经》中说:面色光泽的,是患了溢饮病。溢饮病,是口渴而多喝水,水液泛滥到肠胃之外。又说:水属于阴,眼睛下方也属于阴,腹部是至阴的所在之处,所以水液在腹部,就会使眼睛下方肿胀。《灵枢》中说:水病刚开始的时候,眼睛下方微微肿胀如同卧蚕一样,就好像刚睡醒起来的样子,这些人最初是因为水谷不能化成津液,从而形成消渴病,必定会多喝水,多喝水那么水液就会积聚,水液积聚那么气机就不能通畅,所以脉象沉伏。
沈明宗说:水液向外流走就会泛滥到皮肤肌肉之间,向内逆行就会浸渍到脏腑肠胃之中,水液随着胃脉向上灌注到面部,眼睛下方就会出现像卧蚕一样的形状;水的特性是明亮而有光泽,所以面部有光泽,这是水病的验证。然而水病的病因是阳气微弱阴气旺盛,经络不通畅,所以脉象沉伏,而胃中的津液和水饮,向外泛滥到皮肤肌肉之间,不能灌溉到咽喉口舌,所以会出现消渴的症状,这确实不是真正的消渴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