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脘部痞闷,按压时呈现儒脉,其脉象在关部呈现浮象,这种情况适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。
【按语】“濡”字前面应当有个“不”字。如果按压时感觉柔软,那就是虚痞,滋补都来不及,怎么会有用大黄来泻下的道理呢?
【注释】这一条承接上一条,相互对照以进一步说明。按压时感觉柔软,只是气机痞塞罢了。如果胃脘部痞闷,按压时不柔软,这就是可以攻下的热痞。然而其脉象,关部不是沉紧而是浮,说明所郁结的热邪也比较浅,不可以用峻猛的药物攻下,所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。
胃脘部痞闷,而且又有怕冷、出汗的症状,适宜用附子泻心汤主治。
【注释】胃脘部硬满疼痛,是结胸症。硬满但不疼痛,是胃脘部痞症。胃脘部痞闷,又出现怕冷、出汗的症状,这不是表证未解,而是表阳虚弱。所以用大黄、黄连、黄芩泻除痞证的热邪,用附子温养表阳,使外寒内热得以兼顾治疗。其用药的精妙之处尤其体现在用滚开如麻的沸水浸泡大黄、黄连、黄芩,片刻后绞榨去掉药渣,再加入单独煮好的附子汁。用意在于泻除痞热的力量稍轻,扶助阳气的用意更重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痞证本是阴邪内伏,虚热向上凝聚而成,又出现怕冷、出汗的症状,由此可知表阳虚弱,阳气不能起到护卫作用。泻心汤固然是用来清热、消除痞证的,加入附子,大概是想要收敛汗液,固护阳气。黄芩与附子同用,更能体现出表里两解的功效。
李中梓说:用大黄、黄连、黄芩的苦寒,清中焦之热并滋养阴液,用附子的辛热,温通经脉、固护阳气。寒热药物相互配伍使用,攻邪与补正同时进行而不相互违背,这就是仲景用药的奇妙之处,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程应旄说:这一条应当与“伤寒大下后,复发汗,心下痞,恶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当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,解表宜桂枝汤,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”一起对照研读。那条用桂枝汤,是因为发汗后汗没有出透,起初的怕冷症状没有消失,所以属于表气不和;这一条加附子,是因为已经出汗,怕冷症状曾经消失,现在又出现怕冷、出汗的症状,所以属于表阳虚弱,必须在这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仔细研读。
附子泻心汤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