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把测试台的绿灯拍了三下,灯没灭,也没闪,还是稳稳地亮着。他松开手,转身去翻桌上的记录本,纸页边角卷着,墨迹有些晕开,但数字清清楚楚。五轮测试,三百多个小时,就堆在这几本子上。
小李趴在另一张桌上,头发乱糟糟的,眼睛底下两片青。她听见翻纸声,头都没抬:“最后一次延迟是0.6秒,和前两次一模一样。”
“不是误差。”刘好仃说,“是规律。”
小王从椅子上弹起来,揉了揉脖子:“那咱们是不是可以写报告了?就说‘基本稳定,偶发延迟’?”
“不行。”刘好仃把本子往桌上一放,“报告不是写给上面看的,是写给我们自己看的。咱们得知道它哪疼,不能光说它还活着。”
老黄蹲在测试台旁边,正用镊子夹出一块模块的散热片,听了这话,头也不抬:“疼在芯片上,热散不出去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拿起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框,“现在不是修灯,是修反应。它脑子热了,慢了,咱们得让它冷静。”
小李终于抬起头:“那咱们先理数据。五轮下来,记录太乱,手写的、电子的、还有小王拿手机拍的,格式都不一样。”
“那就统一。”刘好仃把U盘插进电脑,“按三个轴来:环境、次数、延迟。环境分三类——潮湿、油污、电压跳;次数从零到两百;延迟精确到毫秒。谁的数据谁认领,错了重来。”
小王咧嘴:“我那几页字是潦了点,但数没错。”
“数没错,可你写‘好像慢了’‘差不多’,这种词不能进报告。”刘好仃点开表格,“咱们要的是‘0.6秒’,不是‘好像’。”
小李笑了一声:“我昨晚已经把电子表拉出来了,就差补上最后一轮的手动计时。”
“补。”刘好仃说,“少一秒都不算完。”
老黄把五块模块拆开,排成一排,挨个检查焊点和线路。“线没断,焊没裂,电源芯片也没烧。”他一根根数着散热鳍片,“就是积热太狠,最后一次测完,芯片背面温度计显示71℃。”
“临界是75。”刘好仃看着温度曲线图,“它卡在边缘,没掉下去,但也没力气快起来。”
“所以不是坏。”小李说,“是累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它不是不想干活,是干得太久,喘不过气。”
小王挠头:“那咱们加个风扇?小的,就指甲盖大那种。”
“先不急。”刘好仃把白板擦了,“现在不是想怎么修,是想它到底哪出了问题。咱们得先搞明白,再动手。”
“可问题不就是热吗?”小王不解。
“热是现象。”刘好仃说,“问题是,为什么它一热就反应慢?是设计问题,还是材料问题?是软件卡了,还是硬件扛不住?咱们得一个个排除。”